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苏轼辛弃疾词选集
0.00     定价 ¥ 33.0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570205271
  • 作      者:
    (宋) 苏轼, 辛弃疾著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兆鹏,词学大家唐圭璋弟子,博士生导师,教授。在宋词研究领域影响颇大,声誉颇盛。
李之亮,宋史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所著《宋代职官制度表》获国家图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学经典丛书第二辑》推出了20余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由国内**专家郁贤皓、杨义、王兆鹏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优秀读本。
苏辛是宋词成就*高的两大代表,也同为豪放词派词人。《苏轼辛弃疾词选》精选了苏辛流传*广的经典代表词作,并予以精注和评析。其中苏轼词作以其生平行迹为阶段划分,类似编年体;辛弃疾词以其词的题材为标准划分为五个单元。便于读者在了解其词的同时,也了解词人的生平和精神世界。苏轼词作由宋史研究专家李之亮注评,辛弃疾词由宋词名家王兆鹏注评。
展开
精彩书摘
前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生于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享年六十六岁。他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是后人反复研究和欣赏的对象;他因书法被尊为北宋四大名家之一。他对儒学经典、诸子百家、前朝历史、中医中药、佛教道教、音乐舞蹈、饮食养生、天文博物、自然物理方面都有深湛的研究,他以容纳整个山川宇宙的阔大胸怀,感动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后人。

苏轼的祖父叫苏序,有苏澹、苏涣和苏洵三个儿子。苏澹和苏涣都考中了进士,唯独苏洵“不喜学”,直到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六年而大究六经百家之书”。苏洵有三个儿子,老大苏景先早逝。老二苏轼、老三苏辙,都聪颖异常。苏轼八岁入小学,十九岁娶了青神王方之女王弗为妻,二十岁时,以诸生身份拜见成都知府张方平,张方平一见,便以国士待之。其后苏轼与苏洵、苏辙能噪声于士大夫间,与张方平的极力揄扬是分不开的。

嘉祐元年(1056),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取得了乡贡资格,旋即赴汴京参加嘉祐二年正月的礼部会试。本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大主考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同考官梅尧臣阅罢苏轼答卷后,深感其文气势雄浑,于是推荐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罢大为叹赏,本想把他置于第一,又疑此文可能是弟子曾巩所为,为了避嫌,将他置于第二。事后得知写此文者乃苏轼,感叹道:“此我辈人也,吾当避之!”欧阳修为什么对苏轼的文章如此欣赏呢?原来直到仁宗嘉祐之前,文坛上一直弥漫着华而不实、崇尚字雕句琢的浮靡风气,力主文以载道的欧阳修对此深恶痛绝,而苏轼的雄文恰恰符合了欧阳修的主张,故而得到欧阳修深深的嘉赏。不过此举也得罪了很多人,有一次欧阳修回府的路上,竟遭到了被他黜落的举子们的合力围攻。《宋史·欧阳修传》说:“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就在苏轼顺利通过殿试取得乙科及第时,不幸的事发生了,这年四月,母亲程氏因病去世,尚未得官的苏轼只得离开京城回到眉山,去尽三年之孝。直到嘉祐四年(1059)年底除丧,才侍奉父亲苏洵再次回到京师。

嘉祐五年(1060),苏轼被授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一年后赶上朝廷举行制科考试。不甘下僚的苏轼参加了这次考试,获入第三等,于是再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兼府学教授。苏轼带上妻子王弗赶到凤翔府,公务之余,他继续诗文的创作,这期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喜雨亭记》《凌虚台记》等篇章,以及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未必都是名篇,但从他创作的激情和数量来看,的确为他以后成为诗文名家奠定了基础。

英宗治平二年(1065),三年任满的苏轼离开凤翔回到京师,授判登闻鼓院之职。召试秘阁,又获得了第三等的上佳成绩,改官直史馆。眼看着仕进之门向他层层打开时,不幸的事又接连发生,这年五月,夫人王弗病逝。治平三年(1066)四月,父亲苏洵病故,苏轼不得不护送着苏洵和王弗的灵柩再次回到眉山。这期间,苏轼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神宗熙宁二年(1069)回京后,朝廷委任他为主管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算是很像样的朝廷官员了。此时正当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之际,王安石打算变更科举旧制,神宗拿不定主意,召集两制三馆官员集体讨论。不知轻重的苏轼直言不讳地提出质疑,受到王安石的排挤,被下放到开封府担任推官。正赶上神宗为孝敬太皇太后曹氏和皇太后高氏,下旨在开封府购买浙灯四千余盏,合同签订后,朝廷又压低购价。苏轼认为此举很不妥,当即上了一封《谏买浙灯状》,这下可捅了马蜂窝,立刻招来不少官员的弹劾。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自请出京,担任了杭州通判。这是他仕途上第一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用现在的话说,他是“带着情绪”离开汴京的,这种情绪一直没有消减,延续到熙宁七年(1074)任密州知州、熙宁十年(1077)调任徐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调任湖州知州这些年中。
展开
目录
目录

苏轼词精选
前言· 003
卷一润州密州徐州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011
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013
沁园春(孤馆灯青)·015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017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018
江神子(老夫聊发少年狂)·01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021
满江红(东武南城)·023
望江南(春未老)·025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027
永遇乐(明月如霜)·028
南乡子(凉簟碧纱厨)·030
江神子(天涯流落思无穷)·031
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032
卷二黄州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034
满庭芳(元丰七年四月一日)·036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038
定风波(晚景落琼杯)·039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040
满江红(江汉西来)·042
定风波(与客携壶上翠微)·045
念奴娇(大江东去)·046
洞仙歌(冰肌玉骨)·049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050
满庭芳(蜗角虚名)·051
哨遍(为米折腰)·053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056
定风波(霜降水痕收)·058
江神子(梦中了了醉中醒)·059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062
念奴娇(凭高眺远)·064
西江月(照野濔濔浅浪)·066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067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070
浣溪沙(倾盖相逢胜白头)·071
南歌子(见说东园好)·073
满庭芳(归去来兮)·074
阮郎归(绿槐高柳咽新蝉)·077
减字木兰花(江南游女)·078
渔父(渔父醉)·080
卷三常州杭州扬州
踏莎行(山秀芙蓉)·081
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083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084
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086
点绛唇(我辈情钟)·087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089
南歌子(苒苒中秋过)·091
南歌子(古岸开青葑)·093
点绛唇(闲倚胡床)·095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096
木兰花令(霜余已失长淮阔)·098
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100
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101
卷四惠州儋州
浣溪沙(罗袜空飞洛浦尘)·103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105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106
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108
减字木兰花(海南奇宝)·109
卷五其他
行香子(清夜无尘)·112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113
渔家傲(皎皎牵牛河汉女)·115
南歌子(紫陌寻春去)·116

辛弃疾词选注
导言· 121
卷一豪情词
鹧鸪天(老病那堪岁月侵)·154
鹧鹧天(壮岁旌旗拥万夫)·155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159
一枝花(千丈擎天手)·161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163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166
清平乐(绕床饥鼠)·167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169
霜天晓角(雪堂迁客)·173
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174
满江红(过眼溪山)·178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180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182
水调歌头(客子久不到)·185
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187
南乡子(何处望神州)·190
永遇乐(千古江山)·191
卷二闲情词
浣溪沙(新葺茅檐次第成)·195
朝中措(夜深残月过山房)·196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197
水调歌头(头白齿牙缺)·198
鹧鸪天(有甚闲愁可皱眉)·199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200
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201
添字浣溪沙(记得瓢泉快活时)·201
最高楼(吾衰矣)·203
西江月(万事云烟忽过)·205
浣溪沙(总把平生入醉乡)·206
定风波(昨夜山公倒载归)·207
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209
沁园春(杯汝来前)·210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212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213
卷三友情亲情词
木兰花慢(老来情味减)·216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218
临江仙(钟鼎山林都是梦)·221
贺新郎(绿树听鹈)·222
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224
菩萨蛮(西风都是行人恨)·225
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226
念奴娇(野棠花落)·227
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229
祝英台近(宝钗分)·230
清平乐(春宵睡重)·232
南歌子(散发披襟处)·233
卜算子(千古李将军)·234
踏莎行(进退存亡,行藏用舍)·235
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237
千年调(卮酒向人时)·239
卷四山水乡村词
菩萨蛮(青山欲共高人语)·241
沁园春(三径初成)·242
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245
沁园春(叠嶂西驰)·247
水调歌头(木末翠楼出)·249
千年调(左手把青霓)·251
临江仙(莫笑吾家苍壁小)·252
生查子(青山招不来)·254
鹧鸪天(不向长安路上行)·255
玉楼春(何人半夜推山去)·256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257
浣溪沙(北陇田高踏水频)·259
满江红(几个轻鸥)·260
鹧鸪天(陌上柔桑初破芽)·261
鹧鸪天(鸡鸭成群晚不收)·262
清平乐(茅檐低小)·263
清平乐(连云松竹)·265
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266
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267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26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