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的信》共包含100多首诗,是作者十多年间的创作结晶,堪堪集成此书稿。可见作者创作态度之严谨,笔墨之审慎。初读杨子的诗集《给你的信》,立即感受到作者的精炼而深邃的诗歌风格。诗行不乏许多经典大家的影子,却又实实在在源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思考,并以优秀的技术加以塑造锤炼。该诗集特殊的其迷人之处恰恰是在于,诸家所长契合了诗人的秉性和诗人的个人经验,让我们在阅读精炼诗句,享受诗句快感的同时,又感觉诗歌中的经验和场景与我们如此亲近,它反映的是当代中国的现实和我们的处境,而恰恰这是外国经典诗作绝不可取代的。
给你的信
给你的信始终没有发出——
我们的过去,
我一刻也没忘记……
闪亮的铁轨,
昏暗的信号灯,
迎面驶来的列车,
紧靠在一起又分开的两个孩子……
从前你总是给我写信,
告诉我你看见这个,
看见那个,
样样都让你兴奋。
我也给你写信,
用抽象的语汇
描述心中
奇异的感情……
在我们望着别处的时候
时间的列车
把往事的废铁拉走了……
“今夜,月亮似乎要将我吸到空中”
今夜,月亮似乎要将我吸到空中。
我不安于地上的一切已经太久,
我蓄了浓密的胡须又把它剃掉,
我写过火焰般的诗歌如今我宁愿什么也没写,
我在不同的年龄遇到不同的真理但情欲的洪流
总是将我卷向低处,
我背诵过的语录和箴言
都没在我心里留下痕迹。
我受到官吏和汽车这些反真理的东西的迷惑,
我以烈士的姿态一次次将语言的炸弹扔向它们,
我在心中默念,
“侵害无辜者,纯洁者,无罪者,这恶行回报愚者,
犹如逆风抛撒灰末。”
我并没有白白地燃烧我的怒火,
我并没有虚构一个不存在的地狱,
只要我看到今夜的月亮,
只要我翻到这一页,
我就知道,燃烧在我心中的火焰
也曾燃烧在佛陀心中,
只要我看到今夜的月亮,
我就知道,我自大地以为早已完成的自我
依然是渺小的——
他舌上的毒刺
并非为了爱和正义,
他心中的欲念
恰恰是纯洁的反面,
他已经厌倦,
却还没有觉悟,
他在觉悟的门槛上徘徊又徘徊
直到铁门砰然关上。
2010
“两块石头比两个人更像夫妻”
有时,两块石头比两个人更像夫妻,
在荒凉的山上,
比人更忠诚,更长久。
时间将它们打磨得一模一样,
在荒凉的山上,
在荒凉的光阴中,
不知道什么叫忍受,
什么叫不朽。
2007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无论长诗还是短制,杨子诗歌所引起的现代性痛感,都令人刻骨铭心,在当代中国,尤其令人瞩目。杨子的写作是对国际诗歌的一种回应,我更乐意把他的写作看成是在“全球化现代文学想象”语境下的一种中国表达。这种表达在这本诗集里达到了一种完美。
——著名诗人、文学批评家、西南交通大学中文系教授柏桦
如此关注公共价值的诗人在当下中国,已越来越稀少。杨子正是这样的诗人,读他的诗,时常令人体会到他所赋之以良知的紧迫性的事物,常常是我们不可避免必须去追问的。
——著名画家、诗人吕德安
杨子诗歌的眼睛一刻不停地紧盯着混杂的社会进程,他诗歌的嘴巴就像蒙克在桥上带着一种绝望意味的悠远呐喊,他的内心则像一根清澈的标杆,而恰恰是这标杆的清澈,使得杨子和他的诗歌变成了这个时代的一种良心的呈现,一种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的承担。
——著名诗人、《诗江南》副主编梁晓明
在这个饕餮时代,我们的贪婪还没有获得形象,只有期待诗歌给出其镜像。杨子的诗歌就是试图给出这面镜像,尽管这是在黑暗中的镜像,甚至被某种暴力蒙住了镜面,但他不妥协地要给出这面镜像,哪怕其中是魔鬼的面孔!
——著名批评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夏可君
杨子的诗始终保持着与现实之间的摩擦力。这个鲜艳时代抹满“大国写作”的文学胭脂,杨子却不断吞吐着那些黑暗的日常细节,他的诗仿佛乌贼的墨,闪现着黑色的光泽,映衬出鲜艳之中的触目惊心。
——著名批评家、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王晓渔
在现实中,杨子是老练、灵敏的观察者,作为广州报界资深编辑,经手、过滤的信息太多,那些信息的粉尘,已侵入语言成为奇异的风格。我还没有见过像这样纵恣、硬朗、不留余地、从四面八方扑过来的写法。杨子的语言,是风钻的语言,是金刚的语言,火花四溅……
——著名诗人、艺术评论家、湖北美术学院教师李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