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的石头记》是宇文所安知名度较高的作品之一,一直以来评价都很高,这不仅有赖于译者优质细腻的文笔,也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书中的文章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对具体文本、名篇的细读阐释——《诗经》、《左传》、司马迁、刘勰、李商隐、《桃花扇》等等——这其中蕴含了作者历史主义的解读理路。另一类则是宏观的思考,对文学史、文学史写作的重新考量,以及如何看待全球主义视野下传统文化的安放等。这两类文章通过整体的思想风格被作者关联整合在一起,展现了海外的“他山之石”是如何“攻玉”的。
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可以呈现出怎样丰富的可能性?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化的整体视野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在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的自选文集中,他用介于论文与散文之间的独特文体,对中国文学史的经典篇章进行细读,以历史主义的方式提出全新的视角与观点。和《初唐诗》《盛唐诗》等专题研究不同,《他山的石头记》走出了唐朝——从《诗经》《左传》到《史记》《汉书》,从六朝文赋、唐宋诗词再到“新书远寄桃花扇”,宇文所安的考察贯穿了中国文学史的基本脉络,在碎金片玉的光彩中呈现出中国文学史的完璧。这种看似轻松跃动的文笔,极大挑战了固有文学史书写模式。文本研究的基础之上,是作者宏阔的理论思考,在《瓠落的文学史》等文章中,他对中国文学史的传统活力进行了整体思索,突破性地探讨着中国文学、文化传统在全球主义背景中的价值。
身为“他山之石”,宇文所安一如既往挑战着“按部就班”与“习以为常”。他用世界性的文化视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新颖夺目的观点,冲击着我们惯有的文学史认知。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中国古典文学非常需要“散文”,因为它已经拥有很多的“论文”了。人们不断给知识的大厦添砖加瓦,但是这座大厦是建立在太多的被不假思索地接受下来的论断上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学术传统需要保持,但是它需要补充,需要一个开放的空间,一个欢迎来访的想法的接待站。
有些人对什么是“中国的”、什么是“西方的”有太多的关心和焦虑。这里的一个问题是,许多年来,人们陆续把石头搬来搬去,简直很难分清到底什么是他山之石、什么又是本山之石了。就算我们可以把多样性的“中国”和多样性的“西方”分辨清楚,这样的区分和挑选,远远不如这么一件事来得重要:找到一个办法使中国文学传统保持活力,而且把它发扬光大。
——宇文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