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了书话文章的写作路径,娓娓道来,从容睿智。博学但不晦涩,平易却有深味。
◎博览中外作家,擅长举一反三,看似闲话闲说,却都是沉潜历练的结果。
◎融知识、趣味、洞见、情怀为一体,心地纯粹,儒雅通达。
本书收录长居纽约的旅美作家张宗子近年散文50余篇。多数为读书随笔,兼论绘画、电影等。
话题范围极广,仿佛在与古今中外杰出的心灵聚谈。论述则融会贯通,处处有真知灼见、金石之言,如珠玉遍地,俯拾即是。
作者自己的心灵如一颗清澈的多棱镜,不仅能折射出某位作家或艺术家的风姿,且一本书、一首诗、一幅画、一部电影,乃至一件古物、一段人生经历,都在其中互相映照,引发出新意与新知。
深目如愁
大约从汉朝开始,直到唐代,诗文里头,“愁胡”二字经常出现。字典上解释说:胡人深目,状似悲愁。最早出自东汉辞赋家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胡人遥集于上楹,俨雅跽而相对。……状若悲愁于危处,憯颦蹙而含悴。”晋人孙楚在《鹰赋》里把这个意思缩为一个词:“深目蛾眉,状如愁胡。”以后就成为习语,用来形容鹰眼。老杜诗中屡次写到,如《画鹰》:“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我们家的人,稍有点高鼻深目,我上学时,屡被开玩笑,说是西域人,甚至巴基斯坦或阿富汗人。毕业的留言簿上,各种开玩笑的比喻里头,最多的就是卓别林和普希金了,除了眉目,还因为两人都留着小胡子。而我那时候,以为胡子越刮越旺,一直不敢刮,便成了这样的结果。在纽约,几次被误认为别的族类,最令人哭笑不得的一次是,盛夏某日走在公园附近略偏僻的路上,被一个中年女同胞跟了很久,最后她快步赶上来,鼓起勇气用中文问了一句“你会说中文吗?”我说会啊。她释然:想问路,打量半天,觉得你是老西(南美人),不敢开口。其实人到中年,身上假如有过一丝半点的异域特质,也让几十年读过的子曰诗云淘洗得差不多了,加上岁月的恩赐,眼睛也渐渐混浊起来。
以后想起深目如愁的说法,觉得很有趣。深目为何给汉人以悲愁之感?至今不得其解。在王延寿的赋里,胡人形象画在宫殿高处,看上去,他们仿佛因身处险危而惊恐不已。后来的引申如果都由此而来,不过一寻常典故罢了,我还是觉得“状似悲愁”更有意味。凸睛予人滑稽之感,老家方言形容某人暴怒或强横,说“翻眼努睛的”。眼皮大翻,眼球鼓出,怒气勃发,咄咄逼人,细想之下,却有漫画的效果,不是凶,而是可笑,就如鼓胀着肚皮的青蛙一样。眼睛垂下,让人觉得安详和可敬。目光投向远处,让人觉得似近而远,直至遥不可及。眼眶稍深,屏蔽了光线,双眸退隐,好像站在洞口看端坐在山洞深处的人,不免留下悬猜的细节。这些未知的事物,不可能一一表达。
序 / 001
第一辑 花钱上的东坡诗
石涛的妩媚 / 003
耻与魑魅争光 / 008
卖花担头看桃李 / 013
谁能七步成诗 / 018
闻风坐相悦 / 022
不亦快哉 / 027
花钱上的东坡诗 / 032
烂柯山,灰姑娘,黄金国 / 036
侦探小说 / 040
另一种现实 / 045
弥尔顿的玫瑰 / 049
大象卷起的门牙 / 054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 059
寓物不留物 / 066
对花能饮即君子 / 071
第二辑 深目如愁
梅花诗 / 081
金星玻璃 / 086
两棵树 / 091
牵牛花 / 096
谦尊而光 / 100
深目如愁 / 105
胡适日记谈诗 / 109
周氏兄弟的短文 / 114
知堂谈鲁迅小说 / 118
成吉思汗是日本人? / 122
钱氏父子与鲁迅 / 128
林语堂《八十自叙》 / 133
王叔岷谈庄子 / 138
碧天无际水空流 / 142
第三辑 咖啡馆读书
谤誉中秋月 / 149
生子当如蔡约之 / 153
王安石的境界 / 158
毒药 / 162
对牛弹琴图 / 167
色不异空 / 171
执念 / 176
花如解语 / 181
压桥魂 / 185
今人胜古人 / 190
如何藏起一本书 / 194
咖啡馆读书 / 199
文章辞力 / 204
神闲意定始一扫 / 209
第四辑 午夜之歌
画商日记 / 215
莎士比亚哪儿又不对了? / 223
高更是个疯子 / 228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残酷 / 233
无辜者的受难 / 237
大白鲨 / 242
人和复制人 / 246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