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诚挚推荐的史学经典。
2.畅销全国70余年,影响四代人,开创了中国新通史的著述范式。
3.史学巨擘范文澜的经典之作,史学大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入门书。
4.适合各个年龄段和学识水平的读者,史料翔尽、叙述平实,是了解中国通史的优选之作。
《中国通史简编》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成名之作,畅销70余年,影响四代人,开创了我国新通史的著述范式,为后世通史类著作树立了标杆,是一部可读性和权威性兼顾的中国通史著作。
全书时间跨越自原始社会时代至鸦片战争时期,作者从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全方位视角,把握中国社会的时代发展与历史变迁。史事翔实可靠,史评一针见血,叙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本书自首版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几经修订再版,数十年来影响力长盛不衰,逐渐成为众多历史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了解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一书在手,博古通今,让你在历史细节中,感受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兴衰。
第一节 黄河流域最早的居民
北京西南周口店发现大约四五十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据说那时候的人,已经知道用火,并制造粗糙的石器、骨器。
内蒙古鄂尔多斯发现大约五万年前的旧石器,其中有似乎剥皮用的石刀。
中原地方还没有发现过旧石器,但未必就是从古无人居住的证据。
依据地下发掘的材料,约在前3000年(?)黄河流域确有人类居住,而且已经踏进新石器阶段,有相当发展的文化。
中国中部黄河南北,是平原肥沃的地区。住在周围的各民族,都想迁徙进来。因此成了各种族斗争的舞台,也成了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场所。有一种苗人叫作黄猫头蛮,发拳曲,作黄金色。这当是欧洲人种,先从西方迁来,后被汉族压迫逃到南方。后冈(河南安阳县)发掘,最下层是红陶,中层黑陶,上层白陶,递变的形迹显然。据上述两个例证,可以想见远古种族间文化间的斗争状况。
住在中原地区及其周围的种族,推想如下:
东部的夷族,济水流域是夷族的根据地。大概从东北沿渤海岸入山东境,南下到淮水流域。 相传太皞是他们的圣帝。春秋时代还有任(山东济宁县)、宿(山东东平县东无盐城)、须句(东平县)、颛臾(费县西北)四个风姓的小国,说是太皞的后裔。济南龙山城子崖发掘,最下层的灰陶,形质粗劣,年代很古;皞是白色,灰也含白色,或许这就是夷族文化的遗迹。灰黑白三色是东方出土陶器的特征。
南部是蛮族,苗、黎、瑶总称为南蛮。蛮族大概从安南迁来,发展到长江流域,又北进到黄河流域,现今苗人的椎髻、服装、乐器以及房屋构造形式,与安南风俗大体相同,可以作为古代蛮族来源的佐证。蛮族种类繁杂,在远古似乎也有相当文化。其中黎族最强,蚩尤是九黎著名的酋长。
西部是羌族,从西方侵入中原,与苗黎杂居。炎帝是羌族的首领,炎帝也称为赤帝。后冈发掘最下层的陶器,以赤色为主体,花纹形制,都极简单,年代比仰韶期要早些,也许这就是羌族文化的遗迹。赤色和彩色(主要的也是赤色)是西部文化的特征。
北部的狄族(也许就是散布长城以北至西伯利亚平原的细石器种族),东北部的貊族,在远古传说中,没有显示他们活动的形迹。
地下发掘,材料最丰富的是仰韶系文化。民国九年,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掘得石器、骨器、陶器多种。石器有刀、斧、杵、镞、耨、锄及纺织用的“棉坠”。 骨器有缝纫用的针,陶器有红、白、黑两彩三彩的花纹。所以仰韶文化也称为彩陶文化。遗物中还有陶鬲、陶鼎、豕骨、谷粒和人骨,据说,人骨同现代北中国的人种没有什么分别。
与仰韶同系统的文化遗物,在辽宁锦西县、甘肃宁定县、山西夏县(夏县西阴村还发现半个蚕茧)、南满洲貔子窝等地都有发现。可是太行山以东、渤海以西的大平原上,却未曾发现过。 因此或可推想为,仰韶文化的种族,从西方向东发展,到渑池地方,遇着别一种族的阻碍,不能前进,渡河入山西境,北上顺长城线往东,经热河中部到辽东半岛朝鲜北部。现在这些地方都有遗迹可寻。考古学家称为南方系文化或中国系文化,以别于长城外的细石器文化。
仰韶文化的地区散布如此广大,足见这个种族繁殖力颇强。制造工具也比较精致,而且已有原始农业和纺织业。如果西阴村的半个蚕茧鉴定不误,那更使人联想到嫘祖(黄帝正妻)发明了养蚕的故事。
仰韶遗址的人骨,既和现在北中国人同类,黄帝从西方来,又是历代相传的旧说;考古学家证明中国仰韶系彩陶,与巴比伦的素沙、中亚细亚及屈里波夷等地出土的彩陶同一系统。东西交通时期,据专家推算,约在公元前四千年。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可能在前2700年(?)前后,即传说中的黄帝族对占据中原的羌族、蛮族发生争夺战。所以不妨说仰韶文化就是黄帝族的文化。
如果上述假设,没有大错误的话,最初居住中国中部的,应该说是羌族和蛮族。东部属夷族,西部属黄帝族。经过长期的斗争,黄帝族成为中国的主人,其他民族,或被驱逐,或被同化。
第二节 关于远古的传说
关于远古(黄帝以前)的传说,如果刷去荒诞的神话,以及带有后代色彩的追叙,其中比较近乎事实的材料,还保存相当数量。从这些材料中看出那时候人类的生活概况,大体如下:
远古人类的生活与普通动物不差多少,一群人住在一起,认识母亲,却不知谁是父亲。走路不辨方向,行动毫无意识。没有火,也没有器械和用具,生吃果实、鸟兽、虫鱼。冷天披草着皮,热天止遮蔽腹下那一块。饥饿求食物,饱了就舍弃。经过极长时期,才逐渐进化。
有巢氏——当人们穴居的时期,无法抵御禽兽虫蛇的侵害,后来发明了构木为巢的方法,白天采集果实,作为生活的资料,夜里栖息在树上的巢内。这是人类的蒙昧时期。
燧人氏——人们由采集生活,进到渔猎生活。生吃蚌蛤虫鱼,腥臊臭恶,多生肠胃病。后来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开始知道熟食。这是由蒙昧进到半开化的初步。
庖牺氏——发明网罟,用以捕鱼猎兽。又发明饲养家畜,开始有牧畜业。
女娲氏——传说中,女娲与庖牺对男女交配旧习惯都有些改革。
神农氏——发明种五谷,作耒耜陶器,又日中为市,开始有交易。那时候人不知道争夺财物,也不知道什么刑法政令。神农氏别号烈山氏,烈山就是烧山,也许焚烧山林,开垦土地,正是农业的开始。
依一般进化规律说,人类最初过着树上生活,其后发明用火,又其后发明渔猎,又其后发明牧畜业,又其后发明农业。这与有巢、燧人、庖牺、神农的次序,大体符合。古书凡记载大发明,都称为圣人,所谓某氏某人,实际上是说某些发明。而这些发明,正表示人类进化的某些阶段。
传说中人物,似乎比较可信的,有太皞、炎帝、蚩尤三人。他们是三个种族的首领。
太皞——据说姓风。画八卦代替结绳。八卦是“—”“--”两种线形凑成用作记事的符号。有无其事,不能证明。不过类似这种原始楔形文字,在中国西南部落后种族的苗、瑶中,确曾普遍使用过。南宋周去非做广西灵川县官,有瑶人投木片告状。木片上刻长短条痕,据翻译说,是“和仇人相攻,仇人用箭射他,请求县官究办”。依此作例,八卦原来是夷族木契,很有可能。后来华族发明象形文字,借它作卜筮的符号。
炎帝——据说姓姜。姜就是羌,羌本西方民族,很早迁入中原地区。相传炎帝第七代后裔榆罔与黄帝在阪泉打过三次大仗。照《括地志》(古地理书,唐朝李泰著)说,阪泉在察哈尔怀来县(属今河北张家口市——编者)。如果这样,黄帝族止在边境攻略,未能侵入内地。此后两族同化,在政治上,姜姓仍很有地位。
蚩尤——蛮族中九黎最强,大概是联合九个部落,每个部落各包含有九个兄弟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族。蚩尤做大酋长。据说八十一个酋长全是兽身人言,吃沙石,耳上生硬毛,头有角能触人。蚩尤驱逐炎帝族,炎帝族请黄帝援助,经过猛烈的战争,才把蚩尤杀死。古书中蚩尤的神话最多,可见他在当时确是炎黄二族的共同劲敌。
如果这个传说,多少包含些事实,那么炎黄两族曾经长期战争,后来联盟对抗蛮族。照《国语》说,黎苗在夏商时代,还很顽强。同从西方来,文化又相近的炎黄两族,协力御侮,因而两族逐渐同化,是很合乎情理的。
此外还有一个盘古氏。蛮族自称祖先是一止五色毛狗,名叫盘瓠。三国时代徐整做《三五历记》,把盘瓠搬进古史,改名盘古,又造一段开天辟地的神话。 中国各种族的合并运动,不断发展,吸收各族神话,使内容复杂起来,这是不足怪的。
第三节 关于黄帝及其后裔的传说
现代的中华民族,是吸收无数民族,在一定文化一定民族的基础上,经四五千年的长期斗争和融合,才逐渐形成起来。这里所谓民族基础,无疑地应该说是从黄帝传下的华族(周代称华族,汉以后称汉族)。
古代传说,不论如何分歧荒诞,从没有认太皞、炎帝、蚩尤做自己祖先的。太皞人头蛇身,女娲也是蛇身,炎帝人身牛头,蚩尤更描写成大怪物。独黄帝系统的古帝,全是人形。这显然含有民族偏见,但正是说明中国古史的基干,从黄帝一族流传下来。
相传炎帝族受蚩尤族压迫,逃避到涿鹿。涿鹿在怀来县境,是黄帝东迁后根据地之一。黄帝攻杀蚩尤,本族仍居西部与北部(陕甘晋等地区)。这与仰韶文化分布地域大体符合,仰韶与殷墟小屯(在今河南安阳县境内),是同一系统的文化,可见黄帝与殷商间,实有不可割断的脉络存在着。
古代文献记载黄帝子孙世系,有《国语》《大戴记》《山海经》等书,虽然错乱脱略,疑问很多,但如全由后人伪造,何妨谱系井然,自圆其说。子孙尊礼祖先,记述名号,年久讹误,事所常有,至于重要祖先,决不会轻易忘记。古人祭祀,有“神不歆(受祭)非类,民不祀非族”“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的种族信念,黄帝世系,实不能视为毫无根据。
中国比较有系统的历史,可以承认从黄帝开始。
《史记·黄帝本纪》说,黄帝姓姬,居涿鹿地方的山阿(山湾),时常迁徙,往来不定,生二十五子。正妻嫘祖,生子二人,一名玄嚣,一名昌意。
相传黄帝发明弓箭衣裳。仰韶遗物有石镞、骨镞,又有纺织器具,传说也许可信。
黄帝二十五子,据说有十四人得姓,其中二人同一姓,共得十二姓,十二姓大体见于古代传记,唐虞夏商周秦都是十二姓后裔。二十五人或有姓,或无姓,或同姓,或异姓,或从母姓,或从父姓,或同母异姓,或异母同姓,大概社会在女系男系交替时代,可有氏姓无常的现象。两汉时,东胡乌桓正当女系转入男系的阶段,他们姓氏没有一定,往往用勇健酋长的名字作姓。中国传说中古帝姓氏,纷歧不一,也就是女系男系交替时代的现象。
按照传说,黄帝后裔有下列诸帝:
少皞——姓巳,或说姓嬴,名挚,居曲阜(山东曲阜县)。春秋时代郯国是他的子孙。黄帝后裔,往往“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大概少皞最先迁徙到东方,与夷族杂居,接受太皞系文化,所以称为少皞。
颛顼——昌意(黄帝子)的后裔。居帝丘(河北濮阳县)。号高阳氏。攻伐苗黎,驱散他们。一部分苗族逃窜西方,一部分逃窜南方,华族占领黄河北岸土地。颛顼立尊重男权、压抑女子的规矩,女子遇见男子不让路,男子得在路上责打她。
帝喾——玄嚣(黄帝子)的后裔。居亳(河南偃师县)。号高辛氏。传说中帝喾娶四妻,生四子。姜嫄生弃(周朝祖先),简狄生契(商朝祖先),庆都生尧,常仪生挚。如果弃等确同出帝喾一系,也止是后裔,绝不是同父异母兄弟。卜辞证明商朝自认高祖是帝喾,帝喾当是实有其人。
以上三帝(帝字本义是祖先),彼此年代相隔,有颇大的距离,并不是前后继承帝位。他们或因特殊事功,或因子孙昌盛,名号得保存下来。他们究竟做些什么事业,古史传述,几乎全不可信。试取其他落后民族的记载,作远古历史的参考,倒可约略想见当时的情况。
《魏志·乌桓传》叙述乌桓习俗说,他们选举勇健能战公平解决争讼的人做大人。邑落各有小帅,数百千落自为一部。大人有召呼,各部落不敢违犯。大人和小帅,都是选举,没有世袭。大人以下,各有畜牧治产,不相繇(同“徭”)役。敬鬼神,祭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先世大人有勇名功业的也用牛羊祭他们。没有法律,止相约:违大人命令,死;盗掠不止,死。部落间有仇怨,得自相报复,报复不止,请大人评判,理曲的部落,出牛羊赎罪。自杀父兄无罪,但不敢杀母,因母有母家部落,要出来报仇,杀自己的父兄,没有人替他们报仇。
中国古帝,少皞、颛顼、帝喾,名号流传,大概也像乌桓祭先世勇健有功业的大人一样。
三帝居地,少皞开始居东方。颛顼伐苗黎,居帝丘向西发展,渑池是仰韶文化的根据地。帝喾居亳向东发展,比渑池东进一步。这种简单传说,也许包含些种族斗争的遗痕。
黄帝到帝喾,年代不可考,据说黄帝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
第一编 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成立
第一章 原始公社时代——禹以前
第二章 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到奴隶占有制度时代——夏商
第三章 封建制度开始时代——西周
第四章 列国兼并时代——春秋
第五章 兼并剧烈时代 ——战国
第六章 周代思想概况
第二编 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成立后对外扩张到外族的内侵
第一章 官僚主义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成立——秦
第二章 对外扩张时代——两汉
第三章 内战时代——三国
第四章 外族侵入时代——两晋
第五章 中国文化南迁时代——南朝
第六章 异族同化时代——北朝
第七章 秦汉以来文化概况
第三编 封建制度社会螺旋式的继续发展到欧洲资本主义的侵入
第一章 南北统一时代——隋
第二章 封建制度发展时代——唐
第三章 大分裂时代——五代十国
第四章 国内统一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时代——北宋
第五章 外族侵入北方,南北分裂时代——金与南宋
第六章 社会衰敝时代——元
第七章 封建制度更高发展时代——明
第八章 外族统治,严格闭关,社会停滞,欧洲资本主义侵入时代——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
第九章 隋唐以来文化概况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