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人生最好的选择,是可以从头再来》:
别刚入社会几年就想搞出名堂
褚时健曾说过一句激励无数年轻人的话:“我80多岁了,还在摸爬滚打,事情要一点一点地做,本事要一点一点地学,才能一步一步把成功的本领学到手。”
对于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浮躁几乎是通病。他们往往心怀大志,左顾右盼,渴望抓住一切能让自己出人头地的契机。然而正因心浮气躁、眼高手低,大多数人在一两年后仍旧一无所获。纵然如此,他们也不肯放低身段,心态频频失衡,人也变得越发爱抱怨。 对此,褚老评论道:“现在社会上太多人都想找条直路走。尤其年轻人,大学读完书进入社会刚几年,就想搞出名堂,实际不是这样。人生很多事,不是一条直线。”
褚时健16岁时去昆明求学,母亲一人挑起了全家的生计。就在他在外读初中期间,四弟和五弟先后因为无钱治病而夭折家中,褚时健回乡时才得知这个噩耗。他问母亲为何不及时通知自己,母亲低声道:“你也帮不上什么忙,这是他们的命。你读好你的书就行了。”
年少的褚时健环顾四壁,只见一片颓败,母亲也变得越发苍老了。褚时健内心难过、焦虑到了极点,他想:这样慢慢读书,读到哪年哪月才能出头?
褚时健心事重重,他想放弃学业,留下来帮助母亲撑起这个家。在母亲百般劝说之下,他总算打消了这个念头。多年后,他十分庆幸当年的选择。原来一切都是急不来的,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有耐心。按部就班做好手头的事情,命运迟早会给出让你满意的答复。
又过了几年,让褚时健担忧的不仅仅是全家的命运,还有国家的未来。曾有记者问褚时健:“(年少时)想过未来会怎样吗?”褚时健说:“想过,那个时候每天都在憧憬未来,觉得新中国就在眼前了,幸福生活马上就要来临,所以每天都在希望做点事情做贡献,真是一腔热血。”现实却很让人失望,很长一段时间里,褚时健都很迷茫,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长大后的人生没有他想象中那般波澜壮阔,他报效祖国的梦想也似乎遥不可及。幸好他天生是个极富耐心的人,他静静等待着,目光一天比一天坚定,方向一天比一天清晰。
1948年夏天,褚时健回到家乡做了一名老师,其间一直保持着和共产党组织的联系。他用自己的方式默默为国家做着贡献。经过耐心耕耘,他终于折腾出了点“水花”:他当上了游击队员,最后还在部队里当上了指导员。
著名企业家郝明义曾分析说,刚进入社会不久的新人像是一只鸟,刚刚孵化,开始学习飞翔。面对外界广阔的天地,机遇无穷,他们可以自由地展翅飞翔。可小鸟若总也弄不清方向,看不清自己的定位,一顿乱飞乱撞,定会遭遇现实无情的打击。
唯有将自己变成一匹骆驼,头顶烈日,脚踩滚沙,两相煎熬,默默行走,天地方能越走越宽阔。可见,太过心急,对于年轻人来说从来不是一件好事。作为一个新人,我们需要抛却浮躁,放平心态,冷静观察周围的环境,理性思考未来的前程。
抚平焦躁的心态,看清眼前的方向,才能保证迈出去的步伐不会与预设的目标南辕北辙,否则只会一步错,步步错。就算我们及时折转,也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
要想从“鸟”变成“骆驼”,首先要明白“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规律。佛日:“境随心转而非心随境转。”改变周围环境,逆转现况,先从改变自己做起。而要想改变自己,先得学会正确自我定位。自我定位的依据有哪些?其一是社会现实情况,其二是人的所思所想。
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形态,找到“坐标”和“刻度”,有所比较才能找准自己身处何位,在周围人眼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职场中担当着怎样的责任和地位。
剖析自我,搞清楚自己热爱的事情是什么,未发挥的潜力有哪些,看透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能要什么,慢慢就能找到自我定位。对于年轻人来说,找准位置才能立锥,才能平稳心态,才能有长足的发展。一棵无根的浮萍,永远无法成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