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权力 资本与商帮:中国商人600年兴衰史
0.00     定价 ¥ 78.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9640673
  • 作      者:
    王俞现著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0
收藏
作者简介

王俞现,原名王治国,青年学者,从事中国商帮变迁、商业趋势走向、政商关系、老子管理思想、家族传承等方面的研究,曾任《郑州日报》《大河报》《东方今报》等报纸财经记者、主笔、专刊部主任等。著有《中国商帮 600 年》《凭什么要学张瑞敏》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1.这是一部真正完整、全面的商帮史。本书从商帮最初的源起,到当下商帮的再出发,横跨600年、包涵所有重要商帮,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关于商帮大历史的图书。

2.以史为鉴,启示当下。梳理中国商帮的历史,总结中国商人的精神价值、商业思想和兴衰规律,剖析政商博弈的经验与教训,可对新时代下的企业家们有所启迪,更好地厘清社会责任定位,把握商机与命运。

3.素材丰富,有料好看。本书史料运用丰富严谨、考据翔实,不同于大多数的通俗读物,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书中也讲述了家国变革、政商博弈、商海拼斗等方面具有史诗性的传奇故事,有很强的可看性。


这是一部追溯中国商帮600年变迁的大著作,是反映中国商人跌宕命运的史记。

在中国商帮、商人崛起与衰落的过程中,权力与资本之间的纠缠博弈从未曾停止。盐商、海上私商、外贸商人、买办、票号商人和近代金融实业家;晋商、徽商、粤商、闽商和甬商……无论是以行业区分,还是以地域代表,中国商人群体每一次的崛起、没落与再出发都离不开政商博弈,更受制于社会的开放或封闭。

过往烟消云散,留下的是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不是真金白银,而是凝结的经验与教训。从中国商帮的发展来看,成功的商人不仅需要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更需要与时局共舞的智慧,以及对自身社会责任的定位。以史鉴今,记录中国商人过往600年的兴衰史,正是为了对当下的企业家有所启迪。


展开
精彩书摘

自序  从大历史看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

长期以来,中国商人给人一种宿命的印象:但凡大商,无不是政商,但一旦涉及政治,他们又命运多舛。何故?没有一个政权不需要经济基础,政商需要协和,但边界在哪里?时至今日,中国甚少百年商业家族,是外来侵略打乱了这一进程,还是中国本身的基因使然?

一部中国商帮史也堪称一部政商关系史,如果不能够从政商关系的角度切入审视中国商帮乃至商人的历史命运,就难免偏颇,但历史业已形成的惯性,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当下的政商关系演变?中国未来的政商关系会走向何方?能走向何方?中国商帮史能给出什么答案?

但要真正参透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如果仅仅关注政商关系,又难免有没有抓住要害之惑,什么才更接近本质?

种种问题,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基于对中国商帮起承转合的历史的梳理,我们有所希冀通过对中国式政商关系的根源与逻辑的剖析,为当下中国新型政商关系的重构,及探视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提供一种思考路径、镜鉴抑或诠释的方向。

从时空看中国商脉走向

通读本书,古今对照,悉心揣摩,时空穿梭,你会对中国600余年的商业脉络及走向有一个整体印象。它赋予你的将是另一双眼睛,让你得以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去徜徉明清以来的中国商业史,而一旦你的时空观被打开,你对当下及未来的商业事件、走势,或会生发和建立起属于自己而非人云亦云的研判体系。

对中国商帮诞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更替演变的内在逻辑的追寻,构成本书的主要脉络。为什么是明朝而不是更早的朝代拉开了中国商人称之为“帮”的序幕,这是本书首先涉及的命题。普遍的说法是,明初的“开中”(一项重要的食盐专营制度)和军屯、商屯、民屯的存在,导致了山西商帮的出现。

问题是,宋元时期也实行了同样政策,为什么没有成为商帮萌芽的时代,而到了明朝,商帮就那么自然而然、不可阻挡地萌芽了?

历史总有其微妙之处,业已沉淀下来的林林总总的史料总是左右着人们的视线。哪些是表象的浮尘?哪些更接近于事实的内核?哪些是无关宏旨的具象?脉络与具象之间的逻辑是如何构建起来的?

其实,中国商帮史的源起,也是白银在明朝上升为本位货币的历史。这一过程折射的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共振的全球化图景。白银到底如何改变了明朝历史,中国商帮的诞生与白银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本书要着力阐述清楚的一个问题。

1424年,明仁宗做了一件改变整个明朝命运的事情:同意户部尚书夏原吉开放银禁交易的建议。尽管明仁宗在位仅一年,但他做的这个决定影响了整个明朝。从之后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此举成为整个明朝货币史的拐点,也是徽商取代晋商在盐业领域地位的时间拐点。突然你会有一种恍惚感:历史的脉络竟然如此紧密地咬合在一起。

到了清朝,由四口通商到广州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一口通商,成就了广州十三行商人。为什么十三行商人中福建商人最为厉害?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北上上海滩,首先得势的是广东香山商人?为什么李鸿章主持洋务时最早对香山商人过于倚重?香山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地位是如何形成的?

就浙商而言,为什么以甬商为代表的浙商稍后碾压粤商而在上海滩崛起?何以粤商又有卷土重来大有力压浙商之势?两地商人是如何角力的?

同是起义,为何太平天国运动将山西票号推向了巅峰,小刀会起义却风云际会地改变了整个福建人在上海的生存生态和命运?就这一条脉络而言,为何近代海外侨商以福建、广东、浙江等地人居多?洞察了这段历史,你就可以明白为何邓小平主持改革开放时要率先在广东、福建两省首开四个经济特区,尔后又提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口号。

为什么说山西商帮是中国商帮史上绵延历史最长甚至堪称最伟大的商帮?在张之洞将汉口打造成洋务重镇之前,汉口是晋商的大本营,晋商是在何种情状下弃汉投沪的?这段历史与香山买办有何交集?山西票号凭什么能够无以取代地与浙苏金融势力在上海滩相安无事?在向近代金融业转型中,山西票商占据并错失先机,这与晋商自身特点有何内在关系?

为什么说江苏商人的根在苏州?苏商群体的角色包容度之大,做到极致的商人数量之多,是其他商帮无法比拟的。尽管浙商几将中国商帮推向顶峰,为什么却说苏商是中国最接近中正的商人群体?两大商帮各有哪些特点?

历史留给我们太多疑问,这种追寻延展了本书的视野与容量,中国货币史、朝贡史、贸易史、社会经济史及明清不同身份商人的演变史等交织其中。我所尝试的,就是一一解开这些问题,为你还原一部真正完整的中国商帮史。

一部商帮史,半部开封史

中国商帮史是多维度的,一部商帮史也几是一部中国开放与封闭的历史。

无论是以晋商为代表的陆路外贸商人,还是广州十三行里的闽粤商人,抑或上海开埠后逐鹿上海滩的以香山买办为代表的海路外贸商人,无不是外向型的商帮群体。尤其山西百年商业家族比比皆是,为数不少者都与对外贸易有关联。当外界政策开明时,商帮群起;当政策晦暗或封闭时,海盗横行。一开一封之间,观感对比强烈。

在明朝,中国海商绝大多数时候以海盗商人的身份活跃在海外贸易中。他们甚至武装走私,公然对抗政府。从粤籍的陈祖义到闽籍的金子老、许光头;从徽籍的许栋、王直到泉州籍的李旦、郑芝龙,莫不如此。

这些中国海上走私商人集团的存在,不经意结成一张遍及东亚、东南亚的贸易网络。他们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方殖民者的角力过程,成为这些国家肢解中国朝贡体系前,最后一道强有力的屏障,但寄希望于海外贸易的开放而不得的他们,最后一个个身首异处,书写了魔幻般的悲剧人生。

历史上的中国海商似乎走不出某种宿命,这种宿命背后其实站着两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其间的较量和碰撞对中国海商命运乃至整个朝代的政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郑和下西洋的逻辑是什么?为何后来戛然而止,甚至连档案都遗失了?随后,在事关开放的问题上,为什么身处北方的山西盐商家族在面对弹劾时能够引发一场被弹劾者的政治大地震,而远在东南的以福建人为主体的海商家族在主战主和问题上能够逼死一个主战的巡抚出身的副都御史朱纨,甚至连四任首辅老臣的主战派人物也最终掉了脑袋?

这是开与封力量的此消彼长,这也是中国海商走不出宿命的根源所在。

整个国家的格局与命运也与此共振。1978年以后,中国也是以开放国门、逐渐融入世界而取得日新月异、举世瞩目的成就的,从深圳等四个特区到全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节奏,与明清开放通商口岸,及至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及内陆城市,如出一辙。只不过,枪炮之下的中国,主权、关税等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此观之,你可以一目了然中国改革开放所秉持的历史逻辑。不仅如此,如今中国的开放渐入佳境。从内陆中欧班列到沿海及内陆自由港,中国开放的姿态正在发生质变,正从以引资为主的开放,过渡到“一带一路”倡议下走出去的开放。

开放,意味着对内改革,通过改革,不断加快开放的步伐。从农村延伸到城市的包干运动,及至国有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是当代的改革运动。包干,一向是中国商业传统的一部分。1571年,山西官员王崇古在张家口广招四方商贩;1617年,户部尚书李汝华和两淮盐政大臣袁世振在两淮盐场推出“纲运制”盐业新政;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祯颁布告示,商人每年缴纳一定银两,可以官商的名义包揽对外贸易,及至洋务运动时期的“官督商办”,都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但开放并非没有限度,鸦片战争后,茶、丝等曾为中国带来贸易顺差的传统外贸强势产业,逐渐因订单掌握在西人手中,而假手买办,操纵于西方国家之手。胡雪岩的传奇是清朝本土商人与西方国家一次彪炳史册的商业对垒,中外勾结加之中法战争的军事干扰令胡雪岩一败涂地,从此中国丝业再无对抗西方渗透的商业势力,中国茶商、茶农损失惨重。

伴随汉口的开埠,及对俄国开放的力度过大,晋商在北方陆路丝茶贸易中的地位一朝中断。晋商是中国最具战略眼光的商帮,在撒手外贸时,已经找好票号的备胎。在逃亡国外十余年的维新派梁启超眼中,“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但中国唯一有历史、有基础能“自夸于世界人之前”的也只有山西票业。

山西票业,是中国草根独立成长起来的金融业,在1904年以前几处于无政府管理状态之下,也是中国本土唯一可以与西方抗衡的产业。在中国门户越加开放、西方银行业长趋直入的情况下,票号仍为国内外银行及国内钱庄鞭长莫及,这是晋商尤为高超之处。

及至辛亥革命,诸多票号因被抢劫导致存贷失衡而逐渐失去往日声势,日本侵华又进一步挤压票号发展空间,中国经济失去最后一道闸门。至此,中国完全沦为西方商品加资本的跑马圈地之所在。及至香山侨商在上海百货业的强势崛起,中国才借此在零售等产业挽回些许颜面。

20 世纪初,当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最强国家时,英国无可避免地呈现出门户收缩状态。当下中国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产值等维度所在世界占据的分量,与美国超越英国全球实力时,几如出一辙。当美国以本国优先为由逆全球化而动时,中国高擎改革和开放的大旗继续推进全球化,历史就此分野当是大概率事件。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晋徽盐商崛起:1370—1643年(上)·001

第一章 作为试验田的山西盐政 003

屯军百万:一个古老的趋势 003

亲信的建议:一石三鸟 006

屯军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008

何以是明朝 011

第二章 白银货币化的徽商起点 013

1424 年,明朝货币史的拐点 013

白银帝国的货币化实践 017

叶淇变法:徇私的乡情 021

第三章 盐商豪势与官场地震 026

户部尚书辞职 026

盐商家族与政治大地震 029

第四章 徽州盐商翻盘 034

徽州盐商称雄两淮 034

盐业总商与江氏家族 037

特权与腐败之路 038

第二部分 海商至窘:1370—1643年(下) · 043

第五章 巅峰之争:“夹心化”的海外贸易 045

朱元璋的创新:朝贡贸易一体化 045

海盗入贡:缺位的私人海商 048

角逐南洋:若影若现的影响力 051

文官丑化下西洋:海权的尴尬 054

太监与文官之争:海外贸易“夹心化” 057

第六章 海盗交欢:开封之间 065

争贡事件与葡西商人闯入 065

双屿结盗:走私商的狂欢 069

朱纨之死:去衣冠之盗难 072

徽商王直:在对抗与招抚之间 076

四任首辅老臣之死 080

第七章 海上私商:最后的屏障 086

徐阶晋升与梁材罢官 087

四港成就的白银帝国 089

白银帝国是这样“炼”成的 092

飞来横祸:死里逃生马尼拉 095

一张单薄的华人贸易网 099

华商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 104

最后的海商大佬 108

帝国央行搬到拉美矿山 110

第三部分 外贸商人的天下:1644—1842年 · 115

第八章 晋商第一次转型 117

张家口:从八大皇商到普世商人 118

从张家口到恰克图的常家样本 121

泛山西化的北疆:山西贸易商人版图 128

山陕商人:“术”字形的会馆见证 132

群商闪烁的百年商业家族 136

第九章 十三行商人:从边缘到中心 140

从塌房、官牙到十三行 140

广州外港:从澳门到黄埔 142

四口争胜 144

“中国通”改变的历史 147

1760 年,进入生产巨富时代 152

十三行里的福建人 155

国际投资家:灰色的财富人生 157

第十章 南太平洋大撤退:海商宿命 163

自生自灭的海外华商 164

被肢解的金刚 167

帝国行商:没有的倚重,没有的余留 170

明清朝贡贸易体系的崩溃 174

第四部分 山西票商简史:1843—1948年(上) · 177

第十一章 晋商第二次转型 179

从赌博房学徒到票号创始人 180

雷履泰对毛鸿翙:两个人的较量 182

第十二章 山西票业发迹史 189

一场突如其来的物价上涨 189

1862 年,国之倚重 192

汉口:被隐没的双中心 195

弃茶从票由汉及沪 198

1900 年,慈禧西行 207

第十三章 晋商:心性的尽头 211

集体呐喊:李宏龄的远见与执着 211

闭口结舌之痛:一个人的偏狭 216

银行与钱庄:夹缝之中 218

梁启超站台,一场华丽的公关 223

日升昌倒闭:覆巢之下 229

平介票号独领风骚 231

四线品牌,谁主沉浮 234

祁帮走到最后 238

第五部分 买办时刻:1843—1948年(中) · 243

第十四章 最澎湃的迁徙 245

沪津政经地位的升格 245

上海崛起:第三次商人大迁徙 248

第十五章 买办上位 254

澳门成就的买办之乡 255

沪港买办香山制造 260

港沪的买办家族 262

第十六章 新旧气象交织 269

政治气象:重商洋务派上位 270

一场起义,一把大火 272

闽粤商人的分水岭 276

徽商走向下坡路 278

“买办三剑客”转型 283

第十七章 甬商站稳上海滩 289

慈镇商人活跃上海滩 289

从“郁半天”到“李大王” 292

上海道台多浙籍 294

桕墅方家:执牛耳而立 295

做人当如叶澄衷 299

两次四明公所事件 308

拐点人物严信厚 311

三地买办,甬帮后来居上 316

第六部分 沪上王者的沉浮:1843—1948年(下) · 323

第十八章 正统苏商 325

钻天洞庭人走向上海滩 325

东山席氏:沪上第一买办世家 328

香山买办颠覆者 333

胡雪岩垮台 337

误国首恶 341

状元实业家张謇:形神张之洞 344

荣氏兄弟:君子天行健 348

由苏而锡 351

苏商三大气质 354

第十九章 沪津商人们 358

沪商的四个圈 358

津商:风起北洋 370

第二十章 沪上王者 381

钱业大商,非甬即苏 382

钱业领导人,非甬即绍 388

湖绍帮银行业力碾粤常帮 393

银行首脑非浙即苏 397

两位世界船王的宁波读本 406

中国电影业的甬商力量 411

第二十一章 粤帮逆袭 418

粤籍电影人全产业链开花 418

1917、1918 年的不约而同 423

缘何又见香山帮 427

第二十二章 巅峰对决与商帮没落 432

被撕裂的乡情:朱葆三坍塌 432

宋汉章与傅筱庵:甬绍对决 439

粤甬帮总商会之争 443

1935 年,商帮孱弱 449

第七部分 商脉中断与再出发:1949—1978年 · 461

第二十三章 公私合营 463

荣德生与卢作孚的生前建议 464

亦官亦商:双反的逻辑 473

单手赞成还是双手投降 477

过文昭关还是武昭关 479

1966 年,私有制之灭 484

闽粤帮侨化:惊艳的存在 490

第二十四章 开放,开放,再出发 497

不关门搞建设 497

商帮大会方兴未艾 500

附录一 补充资料 507

附录二 明清皇帝庙号、姓名、生卒年份、年号及在位年份一览表 546

后 记 54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