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the life and times of Chu Teh
0.00     定价 ¥ 59.8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506020794
  • 作      者:
    (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领略朱德总司令60岁之前的革命生涯, 感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光辉画卷,是进行革命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

展开
作者简介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1950)——中国人民亲密的朋友。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社会活动家、美国著名作家、第1个跟随八路军采访的外国女记者。

  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奥斯古德,早年当过侍女、烟厂工人和书刊推销员,曾在《纽约呼声报》任职。

  1918年因声援印度独立运动而被捕入狱6个月。1919年起,侨居柏林8年,积极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曾在柏林会见尼赫鲁。

  史沫特莱于1928年底来华,在中国一呆就是12年。这期间,她组织医疗活动,动员并组织了白求恩、柯棣华等外国医生来华支援中国抗战。她写下《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在反击》《中国的战歌》等多部专著,还为德国、美国、英国等媒体撰写了大量报道,当时就与埃德加·斯诺一道,被公认为是报道中国革命的两名杰出的美国新闻记者。

  1941年回国后,在艰苦生活条件和残酷政治迫害下,费事数载,倾注全部心血写下《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

  1950年逝世,朱德同志为她题写碑文:“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记述了朱德同志六十岁以前的生平,探索了朱德同志如何走过这条艰辛而伟大的道路。从太平天国革命作为道路的起点背景写起,写出了义和团运动、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样一些中国革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尤其是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和,奠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基础,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从古田会议到粉碎两次“围剿”,特别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抢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西安事变等中国革命军事史上的重大事件。

  本书把朱德同志个人生活的纬线和中国历史进程的经线交织起来,组成了一部朱德同志光辉的传记,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百年来的灿烂的革命斗争史。

  本书和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并列为西方人向世界介绍中国革命的经典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中译本校者序言(摘)
  的确,史沫特莱到达中国后不久,就深深地卷入了中国的社会政治运动……1937年初,她在延安见到了朱德总司令。尽管她早就听说过朱总司令是一位“单纯、亲切、平易近人的人,他努力工作,丝毫没有使自己成为个人英雄的兴趣”,但在亲眼见到朱总司令之后,他的非常感人的个性仍然深深地吸引住她。当她决心为他写传,并要求他介绍他的生平的时候,朱总司令惊讶地问道,“为什么呢?”史沫特莱回答说,“因为你是一个农民。中国人十个有八个是农民。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向全世界谈到自己的经历。如果你把身世都告诉了我,也就是中国农民第一次开口了。”
  原出版者序言(摘)
  当代历史研究家更应该注意的是……此书可与特立齐科夫的《中国证言》和斯诺的《西行漫记》中毛泽东的“自述”并列,充分享有社会学经典着作的地位。这些作品要比学院派社会学者的着作有价值得多……这些作品有助于读者们深入了解错综复杂和矛盾重重的中国社会,同时向读者们介绍了有血有肉的个人,这些人正是由于具有本身的特点,代表着广大的社会阶层。
  现在已经普遍承认,中国共产党力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他们具有反映和预期农民的根本愿望的能力。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把朱德选为典型,如果单纯是因为他足以表达农民的观点,那实在是聪明之举。由于他具有这一长处,再加上他对于政治有高度的见解,他因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的农民是全世界最革命的人。”……的确,从来没有另外一个总司令,在现役期间从事纺织、排字、种菜、做饭、写诗和讲学,不仅为自己的部队讲解军事战略和战术,而且向妇女班讲授如何储存蔬菜。
  如果《伟大的道路》可以与《中国证言》同列为社会文献,则它作为历史文献可与《西行漫记》并列而毫无逊色。
  长征是《西行漫记》一书的高潮,我们一直在反复阅读斯诺的有关记述。我们相信,许多读者对于《伟大的道路》将有同样的反响。长征是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从纯戏剧来说,红军越过曾经吞没了多少生命的大草地,第一次与甘肃边境的中国农民发生接触时——“我们抚摸他们的房屋和土地,拥抱他们,我们又跳又唱又流泪”,这只有色诺芬的“海!海!”堪与比美。
  第九篇长征第二十九章(摘)
  朱将军看剪报时,轻蔑地笑着,这已经是第十次传说他死了。他把剪报推到一边说道:
  “我有一次在上海《申报》上看到,青年会的一个美国人演讲说,红军征兵的办法是先包围村庄,凡是拒绝参军的就割掉耳朵!”
  我问朱将军是否受过伤。“没有过,”他说,“我一生之中从没有病过一天。可是,说实话,过雪山的时候伤过一次风。……国民党经常传说我死了。……那帮人不会说真话的!
  “蒋介石悬赏25万元,要我的头,要毛泽东的头和其他人的头。他甚至于公布了一个首级价目表,从班长开始,按照等级订价。他派飞机到我们阵地上散传单。要是有哪一个人的名字没有列在名单里,或者给他开列的赏额太少,自己反而觉得是耻辱。”
  朱将军继续叙述贵州战役。他说,到了4月,敌军已经从北、东、南三面包围了贵州省。云南军也向贵州南部集结,通向云南的西路因而洞开无阻。红军抵挡不住这么沉重的压力,便突然在5月1日向西挺进,穿过朱将军以往熟悉的山区,进入滇北。为了让部队在敌军轰炸机发现之前渡过川滇边界的金沙江,派林彪率领一师人佯攻昆明,把敌军和敌机都吸引到那方面去了。
  林彪一师人大张旗鼓地向昆明挺进,野战参谋长刘伯承率领先头部队强穿滇北。5月4日晚上,他来到绞平渡,把大吃一惊的四川守军缴了械,抢过九艘大船、武器、军火、粮食以及蒋介石的全部计划和命令。后续部队络绎而至,安全渡过江去。
  第九篇长征第三十章(摘)
  唇干舌燥的红军终于在四周都是梯田和甘蔗地的疏落村子里找到水源,又在其他地方的潺潺河水中洗了脚。到了晚间,正像一名红军战士所说的,“沐浴在微晕的月光里”,跳到小河中洗个澡,然后在柔软的沙地上铺开军毯,“眺望着月色,谈古说今”。有时红军在河岸两边燃起篝火,咒骂他们的“死球”工程兵没能在彝族的深河中搭起桥梁。
  为了同彝族人——他们的先辈当年曾与太平军作过战——建立友谊,参谋长刘伯承毫不犹豫地要与黑彝的酋长歃血为盟。过去,彝族人见到红军,立刻高叫起“呜——哟……呜——哟!……”声;漫山遍野立刻就有半裸的彝族战士,手持梭枪,闻声而至,展开攻击。
  一名通晓彝族语言的红军人员走在前面,安排与黑彝首领会面。在一个名叫海子边的池沼旁,首领和刘伯承会见并交谈起来。首领就在当场杀死一只鸡,把鸡血滴在两只碗里。他一边滴,一边说道:
  “今天,刘司令员和小叶丹,在海子边结盟为兄弟。日后谁如有变心,就同鸡一样死去!”
  刘伯承端起一碗鸡血,面对四周的彝族人和红军,高声说道:
  “我刘伯承同小叶丹,今天在海子边结为义兄弟。如有背弃,天诛地灭!”
  刘伯承一饮而尽之后,这个彝族首领也高举血碗,高声宣誓:
  “我小叶丹今天和刘司令员结为兄弟,生死与共,如不守誓,同鸡一样死去!”
  说毕仰头一饮而尽。
  黑彝首领于是偕同他的战士护送红军穿过他们的地区,到了边界之后,他还派了20名奴隶——白彝——引导红军北进,并让他们留在红军里学打仗,然后折回老家,教他自己的部落怎样同四川军阀刘文辉作战。红军果然毫无保留地教授给白彝!这些人在重回彝族地区前加入了共产党,不过他们后来如何,朱将军就不得而知了。
  ……
展开
目录

中译本校者序言

原出版者序言

 

序曲

第一篇道路的起点

第二篇走向革命之路

第三篇灾难深重

第四篇探索

第五篇在大革命的岁月里

第六篇土地革命开始

第七篇《上杭之歌》

第八篇反围剿

第九篇长征

第十篇历史重演

第十一篇“我们的秘密武器”

第十二篇“伟大的道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