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医论选录
熟读精思反复实践
“高楼万丈平地起”。无论学什么,做什么,都要从打好基础着手,学习中医也不例外。历代医著汗牛充栋,后世诸家均有阐述发明,但流出由源,不论哪种学术流派,均是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为基础。如果对中医学术的形成发展的梗概和基础理论缺乏充分的认识,就会失之于偏颇。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背诵、熟记经典著作中的原文是十分必要的。如《灵枢·口问》篇曾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临证时每逢类似之症,回想起此段经文,对于病情,病机、治则就有了较清晰的概念,即能为选用方药作出重要的启示。又如治疗毕姓男子,苦嗳气呃逆,曾先后用半夏泻心、丁香柿蒂、橘皮竹茹等方治疗未效。想到《金匮要略》有言:“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而改用大承气汤加味治之。药后便解,气畅,腹宽,呃逆、嗳气即止,一剂而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学有根底,见多识广,才能慎思明辨,智方行圆,只有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才能汇通诸家,化裁创新。在熟读精思中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广泛地学习前人的著作和经验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金元四大家及温病学派叶、薛、吴、王的著作,更应反复研读,勤于摘录。但在学习时必须择善而从,屏弃门户派别之偏见。在学习各家学说时应着眼于心得发明之处;对各家之特长则应探本求源,追踪其学术渊源,剖析其发明依据;而对各书之中陈述援引,互相重复的内容,则不必深究。读书以明理为先务,只有抓住了要点,才能融会贯通,有所创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