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国学概论:外一种.国学讲演录
0.00     定价 ¥ 24.0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807613114
  • 作      者:
    章炳麟著
  • 出 版 社 :
    岳麓书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我在东京曾讲演过一次国学,在北京也讲演过一次,今天是第三次了。国学很不容易讲,有的也实在不能讲,必须自己用心去读去看。即如历史,本是不能讲的。古人已说“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现在更有二十四史,不止十七史了。即《通鉴》等书似乎稍简要一点,但还是不能讲;如果只像说大书那般铺排些事实,或讲些事实夹些论断,也没甚意义。所以这些书都靠自己用心去看,我讲国学,只能指示些门径和矫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学概论?外一种:国学讲演录》是章炳麟1922年4—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由现代著名学者曹聚仁整理成书。书中精辟论述了国学的内涵以及研究国学的方法,系统介绍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流变,对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评价。为使读者对章炳麟先生的学问有更多了解,此次出版还收录《国学讲演录》。
展开
精彩书评
  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鲁迅
  我底推测,或许有人以为这书底话是很对的,因为这是太炎先生所讲演的。果真如此,便是自误自累,却又成为太炎先生底罪人。太炎先生这次讲演有一种真精神,就是指导我们去怀疑,去自由发展,他说:“在思想不能自由发展环境之下,时势所趋,不能不有大变动。”
  ——曹聚仁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他们以前,周时有苏绰,曾拟《大诰》,也可说是他们底滥觞。韩、柳底文,虽是别开生面,却也从燕、许出来,这是桐城派不肯说的。中唐萧颖士、李华底文,已渐趋于奇;德宗以后,独孤及底行文,和韩文公更相近了。后此韩文公、柳宗元、刘禹锡、吕温,都以文名。四人中以韩、柳二人最喜造词,他们是主张词必己出的。刘、吕也爱造词,不过不如韩、柳之甚。韩才气大,我们没见他底雕琢气,柳才小,就不能掩饰。韩之学生皇甫浞、张籍,也很欢喜造词。晚唐李翱别具气度,孙樵诘屈聱牙,和韩也有不同。骈体文,唐代推李义山,渐变为后代底《四六体》,我们把他和陆机一比,真有天壤之分。唐人常称孟子、荀卿,也推尊贾谊、太史公,把晋人柔曼气度扫除净尽,返于汉代底“刚”了。
  宋苏轼称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人们很不佩服。他所说八代,也费端详。有的自隋上推合南朝四代及晋、汉为八代。这当然不合的;有的自隋上推合北朝三代及晋、汉、秦为八代,那是更不合了。因为司马迁、贾谊是唐人所极尊的,东坡何至如此胡涂?有的自隋上推合南朝四代、北朝三代为八代,这恰是情理上所有的。
  宋初承五代之乱,已无文可称;当时大都推重李义山,《四六体》渐盛,我们正可以说李义山是承前启后的人,以前是《骈体》,以后变成《四六》了。北宋初年,柳开得韩昌黎集读之,行文自以为学韩,考、之实际,和韩全无关系;但宋代文学,他实开其源。以后穆修、尹洙辈也和《四六》离异,习当时底平文——古文一名,当时所无——尹洙比较前人高一着。北宋文人以欧阳修、三苏、曾、王为最着。欧阳本习四六,后来才走入此途;同时和他敌对,首推宋祁。祁习韩文,着有、《新唐书》,但才气不如韩。他和欧阳交情最深,而论文极不合。他底长兄宋郊,习燕、许之文,和他也不同。
  明人称唐宋八大家,因此使一般人以为唐宋文体相同。实在唐文主刚,宋文主柔,极不相同;欧阳和韩,更格格不相入。韩喜造词,所以对于李观、樊宗师的文很同情;欧阳极反对造词,所以“天地豁,万物轧,圣人茁”等句,要受他底“红拉帛”。并且“<黄主>纩塞耳,前旒蔽明”二语,见于《大戴礼》;欧阳未曾读过,就不以为然,他无论矣。三苏以东坡为最博,洵、辙不过尔尔。王介甫才高,读书多,造就也较多。曾子固读书亦多,但所作《乐记》,只以大话笼罩,比原道还要空泛:有人把他比刘原甫,一浮一实,拟于无伦了。宋人更称曾有经术气,更堪一笑!
  南宋文调甚俗,开科举文之端,这项文东坡已有雏形,只未十分显露,后来相沿而下,为明初宋濂辈底《台阁体》;中间在元代虽有姚燧、虞集辈尚有可观,但较诸北宋已是一落千丈。
  宋代不以文名而文佳者,如刘敞、司马光辈谨严厚重,比欧阳高一等,但时人终未加以青目,这也是可惜的。
  明有前七子、后七子之分,前七子(李梦阳等)恨《台阁体》;后七子(王世贞等)自谓学秦、汉,也很庸俗。他们学问都差于韩、苏,摹拟不像,后人因此讥他们为伪体。归有光出,和后七子中王世贞相抗敌,王到底不能不拜他底下风。归所学的是欧、曾二家,确能人其门庭,因此居伪体之上;正如孟子所说:“五谷不熟,不如荑稗’’的了!
  桐城派,是以归有光为鼻祖,归本为昆山人,后来因为方、姚兴自桐城,乃自为一派,称文章正宗。归讲格律气度甚精工,传到顾亭林有《救文》一篇,讲公式禁忌甚确,规模已定。清初汪琬学归氏甚精,可算是归氏底嫡传;但桐城派不引而人之,是纯为地域上的关系了。
  方苞出,步趋归有光,声势甚大,桐城之名以出。方行文甚谨严,姚姬传承他底后,才气甚高,也可与方并驾。但桐城派所称刘大櫆,殊无足取;他们竞以他是姚的先生,并且是桐城人,就凭意气收容了,因此引起阳湖和他对抗。阳湖派以恽敬、张惠言为巨子;惠言本师事王灼,也是桐城派的弟子,他们嫉恶桐城派独建旗帜,所以分裂的:可惜这派传流不能如桐城派的远而多。
展开
目录
国学概论
自序
小识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国学的派别(一)——经学的派别
第三章  国学的派别(二)——哲学的派别
第四章  国学之派别(三)——文学之派别
第五章  结论——国学之进步
外一种:国学讲演录

第一章  小学略说
第二章  经学略说
第三章  史学略说
第四章  诸子略说
第五章  文学略说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