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类早期的医疗经验与医生职业的形成
医学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种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由于最初需要解释人体发生的各种现象和以人类心灵为主题进行的辛勤探索而成为科学。医生职业,随着这些实际的需要及其艰辛的探索而逐渐形成。伴随着职业医生的形成,也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医患关系。
第一节 人类的早期文明与医疗经验的积累
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在从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使人类最终与古猿区别开来,开始了新的进化过程。与之相伴随,也开始了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
一、经验医疗的萌芽
(一)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与疾病
1.史前文明 根据古代病理学的研究,疾病与地球上的生命几乎同时出现。古生代的生物中就发现有骨折、龋齿、寄生虫病,还有骨髓炎,关节炎、牙槽脓肿等疾病的证据。
2.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与疾病 自从有了人类,疾病就成为与人类紧密相随的伴侣。随着意识的萌发和形成,人类开始从被动地适应自然逐渐发展到使用工具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在简单的物质生产劳动和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群体组织也随之形成,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由此诞生。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新石器时代制造的工具更加贴近实用,人们渐渐地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生长习性和一些兽类的生活习性,开始栽培农作物和驯养家畜。在此基础上又开始了有规律的农业生产活动。有规律的农业生产活动促使人类从简单的、被动的自然资源索取者,逐渐转化成为主动的自然资源开发者和生产者,并因此获得了稳定的生活来源,促进了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居住分布区域的拓展,进而发生了产品交换和社会分工。
原始人类的居住、饮食等生活条件极其简陋,在其生产和生活中常常遭受风霜雨雪以及野兽的侵袭。不但易受各种外伤,而且易患皮肤病、寄生虫病及各种脏器的疾病。对新石器时代人骨遗骸的考古病理学研究证明,当时的人就已有龋齿、骨膜炎、骨髓炎、骨肉瘤、骨折等多种疾病和外伤。
(二)远古时期经验医疗的发端
由于伤病而导致的痛苦,以及渴望减轻或缓解伤痛的愿望和本能,驱使人们去探寻各种治病疗伤的方法,以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和生产的需要。
瑞士医史学家西格里斯(Sigerist)在《原始社会医学》一书中指出,人是一种哺乳动物,人像其他动物一样,具有保存个体、繁衍种族的本能。当疾病侵害其机体时,其本能在某种情况下迫使身体达到克服损伤和恢复健康的要求。食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都由其本能所产生,以后随着文明的进展,人们才自觉地认识到食物和药物的治疗作用。我国1932年出版的《医学之进化》一书也明确提出,“太古之初,人智未开,自无所谓医学,仅用其本能预防外界之伤害,避免意外之不幸,而求生存于世,这种原始的本能性救护行为即最初之医学。”
在减轻病痛的愿望与本能的驱使下,原始人类依据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一些植物的认识,尝试着用某些植物医治某种疾病,逐渐地积累了一些药物知识,并熟悉了某些植物的营养、毒性和治疗作用。中国古代称药物书为“本草”,这说明药物是起源于植物的。有学者认为最先被人认识的药物是镇痛药(茄科植物)和对消化系统有刺激的植物。不同地区,发现的药物也不同,中国人发现大黄有泻下作用,麻黄能止喘;秘鲁人用金鸡纳治疗热病。中国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是神农氏。《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尝酉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天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即是对这种过程的生动写照。畜牧业的发展,使原始人类又了解到某些动物内脏、脂肪、血液、骨和骨髓的医疗价值,遂有了动物性药物。图腾崇拜的观念,使人们认识到人与动物同源,遂产生了吞食或外用动物内脏或其象征物的做法,认为这样就可以代替有病脏器的缺损或者增强其力量。后来在金属冶炼中发现了某些矿物的医疗价值,又有了矿物药。
早期人类最初的住所多为天然的洞穴,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生产的发展而开始建造房屋。为了御寒,人们起初把兽皮披在身上,后来发明了骨针,学会了缝制衣服。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又开始利用植物纤维制成纺织品。火的发现和利用,使原始人类得以用烧、烤、蒸、煮的方法加工食物,食用熟食更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也可以减少消化道疾病。烧制陶器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方便的炊具,也改善了饮食卫生。这些保护自身的方法和活动,可以视为最初的卫生保健。
原始人类的医疗活动多为自疗和互救,彼此之间的互救并无明确的分工,只是由家长或老年人担当。后来,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氏族、部落间的冲突愈益频繁,人体的外伤也日渐增多,对外伤救助的需要逐渐扩大,促进了骨折和关节脱臼的复位方法、止血方法、创伤缝合方法的探索。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食物种类的丰富,内脏疾病也逐渐增多,这又促进了各种治疗方法的探索,人们逐渐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经验。发端于人类本能的医疗救助行为,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完善、固定,逐渐形成了原始人类的经验医疗。
二、社会分工促进医疗经验的积累
(一)僧侣和巫师成为兼职医生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冶炼法的发明,使人类进入金石并用的新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剩余产品,也促成了最初的社会分工。原始宗教的产生及其宗教活动,使得一些僧侣、巫师成为自由人。他们比普通人有着较多的经验和闲暇时间,又有与更多的人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兼职从事医疗活动。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医疗活动,除了由家长和老年人承担之外,更多地则由僧侣和巫师来进行,逐渐积累了较多的医疗经验。远古社会的医学文献,也多半出自僧侣之手。从客观上说,这对于医疗经验的发展、流传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维护人类健康有其积极的意义。
(二)原始宗教对经验医疗的影响
1.神灵观念的形成 刚刚从洪荒状态走出来的原始人类,既不能清晰地认识自身,也不能较深刻地认识自然界,在自然界面前是幼稚无知和软弱无力的。他们在支配自然力上取得了某些成功,却也因为受到自然力的支配而遭受挫折。生存的困难,无力摆脱恶劣的自然条件所造成的痛苦,使原始人类在精神上受到沉重的压抑,人们的情绪波动也由于逻辑思维的稚弱而愈发强烈。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的自然现象,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生老病死,都使人们感到迷惑不解。
原始人类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也不知道自然界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却又希冀按照自己的愿望以某种方式去影响自然界或其他人,于是巫术、祭奠、祈祷等原始的宗教仪式应运而生。随着社会分工,逐渐出现了专司祭奠、祈祀的巫师。巫师被认为与神灵非常接近,可以使神灵附身并做一些普通人所不能及的事情,因而扮演了人与神交流的媒介。他们主持宗教仪式,给人驱魔治病、消灾祈福,还参与并影响部落的一些重大活动和决定,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2.驱鬼媚神治疗方法的形成 原始人类对于由外因引起的疾病,如创伤、体表损害、皮肤寄生虫病等,都易找出原因并将其祛除或直接进行治疗。但对于人的妊娠、分娩、生长变化、死亡等现象,凭感官不能直接了解其原因,便将其归功于至大至远的超自然的神。对于自己无法找到原因的疾病,就与神灵联系起来,认为人之所以能活着是因为有灵魂寄居在体内,而人之所以会生病则是由鬼神侵入人体所致。于是,就产生了驱鬼媚神的治疗方法,超自然力的救助就成为必需。
据甲骨文记载,中国远古时代的巫医就是通过占卜、巫祝来治疗疾病,甚至“医”字也从“巫”而写作“毉”。巫术性的医疗和原始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医疗交错混合在一起,构成了原始社会的医疗体系,其中既有祭祀、祈祷、咒语等巫术性的内容,也包含着一些合理的医疗经验知识。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在春秋时期之前,也曾有过医巫不分的蒙昧时代。那时,’专职的医生还没有出现。人们患了病,常常找“巫人”来医治。中国医学发展的启蒙时期,朴素经验的积累有过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巫”产生前的漫长时代,经历了无数代人医疗经验的积累和口耳的世代相传。继之而起者,乃原始社会晚期生产、文化等之发展而诞生的“巫”,以及由之而起的巫医。由原始社会晚期到殷商,乃至西周前后,巫医在中国医疗保健中曾居于显要地位,俞跗、巫彭、巫妨、巫成、苗父等是其代表人物。研究中国原始社会之医疗保健,不能忽视上述传说甚至神话中的医家与巫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