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里是欧洲
斯特拉斯堡
在伊尔河与莱茵河交汇的地方,在一栋把倒影铺在了流淌的水面上的美轮美奂的大厦面前,你会想,这里是欧洲。
在香榭里舍大街漫步,你会想,这里是巴黎;在泰晤士河上泛舟,你会想,这里是伦敦;在纳沃纳广场留影,你会想,这里是罗马;在勃兰登堡门前沉思,你会想,这里是柏林。而在斯特拉斯堡这座现代化建筑面前,你却会想,这里是欧洲。
斯特拉斯堡的这座沿河而建的建筑是欧洲议会大厦(图1-1、图1-2)。法国AS建筑工作室的建筑师们用伽利略的抛物线勾勒建筑立面的轮廓,用开普勒的椭圆线界定建筑平面,两条曲线巧妙而优美的结合使这座大厦自如而潇洒。这座大厦沿着河边伸展足有半公里长,但由于玻璃幕墙与河水互相映衬,你丝毫不会感觉到大型建筑常有的那种笨拙和迟钝。这是一栋悦人的建筑。
欧洲议会是1949年成立的,是欧洲人民彻底摆脱战争与掠夺的强烈愿望的制度安排,是一种跨国民主的尝试。欧洲议员由欧洲各国人民普选产生,这些议员代表欧洲人员决定欧洲的事务。……
展开
——艾未未(艺术家)
建筑是凝固的诗句,可触摸的思想,有形状的文化,能看见的制度,以及未消逝的历史。这本书以诗性和幽默的语言,触摸到欧洲建筑的所有这些维度,有思想深度,艺术高度,视野宽度和历史长度。准确地说,它不是供你阅读,而是供你欣赏和思考的书。轻松并不轻佻,深邃绝不深奥。
——吴稼祥(北京学者)
从古典建筑诸多风格流派的沉稳、凝重、辉煌、震撼,到现代建筑的千姿百态及其功能与意蕴表达,作者通过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好奇的追寻,为我们呈现了建筑中的美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和探询。这并非一本建筑学或建筑美学著作,但通过对建筑实体的拷问和解读,完成了作者的心灵激荡与探密之旅,因此我愿热忱地向读者们推荐这本引领我们探询和发问的思绪记录。
——夏业良(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本书内容详实、语言生动、知识丰富,游览欧洲建筑、领略人文精神者必读!的确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我很高兴有机会署名推荐。
——刘军宁(北京学者)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实用的雕塑,也是神圣的宗教,庄严的政治与优雅的生活。读郭老的漫步欧洲,让我们通过建筑阅读欧洲的历史人文,还有它建筑深处的灵魂。建筑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外观。
——吴祚来(北京学者)
要想了解欧洲文明史,就到欧洲,而到了欧洲,那些保存完好的建筑就是文明的象征。这本书向我们展示的不只是欧洲的建筑和建筑的历史,而是欧洲文明的历史。
——杨恒均(网络作家、学者)
不要把这本书仅仅当成是一本建筑书籍。将其当成一本欧洲文明简史或许更恰当。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欧洲的历史、文化、商业、民主、艺术……欧洲是现代文明的根基,如果我们中国人想真正走出封闭的空间,试图搭上现代文明的列车,那么,了解一个真实的欧洲,是中国人自我启蒙的一个好的起点。
——王晓阳(北京学者)
通过大石头的历史看人的历史,城如其人,房如其魂,你可以不喜欢某一种建筑样式,但你不能不为这些样式背后的人的精神而惑动。
——秦晖(学者,清华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急于在电脑上阅读,但渴望捧在手中把玩,并装进旅行袋里相伴,最后放在书架上珍藏的书。
——吴稼祥(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