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还孩子幸福童年:揠苗助长的危机:growing up too fast too soon
0.00     定价 ¥ 21.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1967360
  • 作      者:
    (美)David Elkind著
  • 出 版 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家长们不可不看的一本书!在美国一经出版,引起热烈反响,热销近300,000册! 在《还孩子幸福童年:揠苗助长的危机》中,艾尔金德教授向社会大声疾呼:不要给年幼的孩子们太大的压力,不要揠苗助长!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忙碌的童年,第二部分为沉重的儿童。
展开
作者简介
    艾尔金德博士是美国塔夫茨大学儿童发展系教授,他在书中以理性的笔触指出,什么事情适合孩。子,什么事情不适合孩子,希望家长和社会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不要揠苗助长,能够还给孩子们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
展开
内容介绍
    《还孩子幸福童年:揠苗助长的危机》中可以看到,艾尔金德教授敏锐地观察到,美国社会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有一种错误地追求年幼儿童快速成长和无止境地开发幼儿智力的倾向,并于1981年写成了这《还孩子幸福童年:揠苗助长的危机》,向社会大声疾呼:不要给年幼的孩子们太大的压力,不要揠苗助长!20年后,他发现,这种势头不但没有得到阻止,反而变本加厉,愈益严重,因此,《还孩子幸福童年》一版再版,作者也不断地根据社会变化,加进新的内容。至今,该书在世界各地已售出30余万册。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忙碌童年的缘由:父亲<br>    吹牛权利<br>    无论这些妇女自己是否意识到,她们都有压力。也许桥牌和言情小说能让她们从希望的憧憬中逃避出来。对一些处在这种状况下的母亲来说,孩子就成为这种空虚和无聊生存状态唯一的或主要的理由:“如果我的孩子能关注我、尊重我,那么我就不用为待在家里而感到如此悲伤了。”遗憾的是,这一推论忽略了一个事实:这种环境一下的儿童往往不能只做个孩子,而要被催促着成为小成功者。虽然传统上父母为子女的成就感到自豪且总是关心他们的教育,但当前社会的一大特征是,我们把一般对中学高年级学生才抱有的期望和焦虑(也许是错误的)加在了学前儿童身上。今天的父母不仅夸耀孩子上的大学和大学预科,而且夸耀他们上的私立幼儿园。芝加哥弗朗西斯?帕克学校的招生办主任海伦?拉克拉斯曾说,“现在进一个私立幼儿园比进一所大学还难。”<br>    父母满心希望孩子能进入优等的学前班,这种学前班不仅能提供优等的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更便捷地使孩子进人“更好的”大学预科和大学。这样一来,父母(和儿童)就陷入了亚特兰大特里尼蒂学校达拉?珀斯勒斯所说的不合理推论中:“父母认为,如果孩子没有进入某个幼儿园(沿着常春藤联合会的轨迹)”,他们就将失去后面所有的机会。其实,并没有证据证明,把孩子送到优秀的幼儿园和以后进入预科或大学之间有关系。而且,任何著名私立大学的入学考试的花费都在逐渐增长,许多父母也许不能承受,特别是在上了昂贵的学前班和小学后。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忙碌的童年<br>第一章 忙碌的孩子们<br>小大人<br>儿童内部<br>大家都长大了却无处可去<br><br>第二章 忙碌童年的缘由:父母<br>儿童代理人<br>越早越好<br>邻家的孩子<br>外面有危险<br>学会自信、自尊、合作和竞争<br>学习压力<br>儿童是地位的象征<br>吹牛权利<br>孩子是伙伴<br>儿童是治疗师<br>儿童是道德裁判者<br><br>第三章 忙碌童年的缘由:学校<br>流水线式的学习<br>日本的例子<br>对青少年的性教育<br>留级还是不留级<br>早期的轮换制<br><br>第四章 忙碌童年的缘由:媒体<br>电视<br>杂志和书籍<br>电影<br>音乐<br><br>第五章 忙碌童年的缘由:幼教软件、大脑研究和互联网<br>针对婴幼儿的电脑软件<br>针对婴幼儿的幼教软件<br>脑的权威<br>互联网<br><br>第二部分 沉重的儿童<br>第六章 从容地成长<br>感觉运动阶段<br>前运算阶段<br>具体运算阶段<br>形式运算阶段<br><br>第七章 学做社会人<br>父母一儿童契约<br>自由一责任<br>成就和支持<br>忠诚和承诺<br>违反契约和匆忙成长<br>单亲家庭和契约<br>双向契约和匆忙成长<br><br>第八章 充满压力的儿童<br>压力和压力反应<br>压力之下的儿童<br>学校的压力<br>媒体和压力<br>儿童压力测验<br><br>第九章 儿童怎样对压力做出反应<br>游离性焦虑<br>A型行为<br>烦人的学校<br>刁得性无助<br>过早构建人生<br>抗伤害能力<br><br>第十章 帮帮忙碌的孩子们<br>儿童体验到的忙碌<br>游戏:忙碌的一剂解药<br>如何度过一天24小时<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