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理论研究
云南白药是云南省出产的传统中成药,为江川县民间医生曲焕章1902年首创。云南白药由多种名贵药材制成,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之功效。对跌打伤肿、创伤出血有独特疗效,被誉为“中华瑰宝、伤科圣药”,也由此成名于世、蜚声海外。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医疗科研机构对云南白药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被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以及护理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并被制成散剂、胶囊剂、气雾剂、贴膏剂、酊水剂、创可贴等多种剂型。现在这株中药奇葩正在为人类健康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第一节 云南白药的源流发展和方名释义
云南省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这里的药用植物、动物资源和药材品类,都居中国之首,是著名的“药材之乡”。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促进了云南白药的产生和发展。曲焕章,字星阶,原名曲占恩,1880年出生于云南省江川县赵官村。1902年,曲焕章选用当地出产的名贵中药材,配以特殊秘方研制出“百宝丹”,1914年,更名为“白药”,1916年正式挂牌开业,1922年白药作为商品开始供应市场,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曾使用过“曲焕章万应百宝丹”、“曲焕章白药”、“百宝丹”等名称。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将曲焕章弄到重庆,迫使他交出秘方。曲先生不为淫威所屈,遂惨死重庆。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尤其是“抗美援越”战争中,周恩来总理曾指示:要把中国最好的药品,如云南白药送到越南人民抗美斗争的第一线。数百万瓶的云南白药作为重要战备物资,在中越、中朝军民的对敌作战中救死扶伤,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两国军民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也由此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目前,云南白药已成为中国中药的第一品牌。
过去云南白药的产量很少,价格昂贵。1955年,曲妻缪兰英和长子曲万增自愿献出了“曲焕章白药”和“百宝丹”秘方,1956年由国家正式安排昆明市联合制药厂(1971年改名为云南白药厂)投入生产,定名为“云南白药”。1979年和1984年云南白药两年被评为国优产品,荣获国家金质奖章;1983年获国家外贸部门颁发的荣誉证书。1993年,云南白药厂改制成立云南白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2月在深圳交易所上市。1996年,云南白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云南白药散剂及云南白药胶囊被列为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保护期20年。其处方现今是中国政府经济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机密之一。云南白药散剂、云南白药胶囊和片仔癀是我国目前仅有的3个国家中药绝密品种。2000年6月,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散剂被列为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产品。2000年8月,“云南白药”注册成为商标,2002年2月,“云南白药”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云南白药含有多种中草药成分,而云南特产的“参三七”又是当中的主要成分。其成药为白色粉末,故名“白药”。
第二节 云南白药的功效与主治
云南白药以当地特产的名贵中药材“参三七”为主要成分,配以冰片、麝香、重楼、白及等多种中草药制成,主治跌打损伤、创伤、出血诸症。但由于方药组成密不公开,所以对研究其功效、主治、药理均有一定困难。
(一)方中主药的功效
1.三七三七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的根。主产于云南、广西,多为栽培品。秋季开花前采挖,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临床应用】
(1)主治咳血、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跌打损伤、紫癜及疮疡肿毒、肠痈等。配伍:治咳血、吐血配合半夏、白茅根、赭石、竹茹、灶心土;治尿血配伍大蓟、小蓟、瞿麦;治便血配伍槐花、赤石脂、地榆等;治崩漏配伍煅龙骨、煅牡蛎、海螵蛸、侧柏炭;治疮疡肿毒配金银花、蒲公英、乳香、没药;若属疮疡初起可与大黄等份醋调敷;治刀伤收口配伍血竭、乳香、没药等。
(2)治疗眼部出血 外用:三七粉0.59提取、过滤加水至100ml,消毒后点眼,治红眼病、眼科外伤性出血。内服:配伍丹皮、丹参、生地、大黄等,尚可治疗眼底出血及其他出血性疾病。
(3)治疗心绞痛吞服三七粉,每次0.59,每日3次,重症加倍。服药后一般症状减轻,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4)美容三七粉每次29,每日2次,白开水冲服,可治疗颜面部赘生物。一般用药1周基本痊愈,面部红润有光,不留任何痕迹。
(5)治疗急性坏死性节段性小肠炎 三七粉每次0.59,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一般服药后2天腹痛减轻,4~6天后肠蠕动恢复,7天左右肠梗阻解除,10天后基本痊愈,继续服药5天以巩固疗效。
(6)治疗血瘀型慢性肝炎 三七粉309,西洋参309,鸡内金609,共为细粉。每次服409,每日2次,能益气化滞消积,降低谷丙转氨酶、胆固醇,改善血浆蛋白。
【用法用量】三七宜研粉生用,每次1—1.59,不宜煎服。内服:研粉用药汁或白开水送服,每次3~109;外用:用米醋调三七粉于患处。治疗疮疡肿毒、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以干三七粉撒敷患处。若内连脏腑、经络作痛者,外敷、内服双管齐下,奏效尤捷。
《医门秘旨》:三七草,其本出广西,七叶三枝,故此为名。用根,类香白芷。味甘,气辛,温性微凉,阳中之阴,散血凉血。治金疮刀斧伤立效,又治吐、衄、崩漏之疾。边上将官,宝之为珍。如有伤处,口嚼吞水,渣敷患处即安。血症之奇药也。
《本草纲目》: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
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
《本草新编》: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血补气药中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
《本草汇言》:味甘微苦,性平,无毒。
《本草纲目拾遗》: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 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本草求真》: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困血瘀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玉楸药解》: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七,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血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证变虚劳(凡用药强止其血者,恒至血瘀经络成血痹虚劳)。兼治: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病下血新红久不愈(宜与鸦胆子并用),肠中腐烂,浸成溃疡。所下之痢色紫腥臭,杂以脂膜,此乃膜烂欲穿(三七能腐化生新,是以治之)。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瘕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痛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敷之可消(当与大黄末等分,醋调敷)。
凡疮之毒在于骨者,皆可用三七托之外出也。
2.冰片 冰片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或龙脑香的树干经蒸馏、冷却而得的结晶,又名“龙脑冰片”或“梅片”。由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纳香(大艾)叶的升华物经加工劈削而成,称为“艾片”。现多用樟脑、松节油等为原料经化学方法合成的精制品,称为“机制冰片”。龙脑香主产于东南亚地区,我国台湾有引种;艾纳香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冰片成品需贮存于阴凉处,密闭。研粉用。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人心、肺、脾经。
【功效】开窍醒神,散热止痛,明目去翳。
【临床应用】
(1)用于闭证神昏,如中风痰闭,口噤,惊痫等证。本品有开窍醒神之功效,但不及麝香。两者常相须为用。然冰片性偏寒凉,为凉开之品,用于热病神昏,痰热内闭,暑热卒厥,如《温病条辨》安官牛黄丸等;若与温里驱寒及性偏温热的开窍药配伍,也可治疗寒闭。
(2)用于眼赤肿痛,翳障等证。本品苦寒,有清热止痛、消肿之功,为五官科常用药,单用本品点眼即效,也可与炉甘石、硼砂、熊胆等制成眼药水,如八宝眼药水,再如《圣惠方》龙脑散等;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如《外科正宗》冰硼散;治疗风热喉痹,《濒湖集简方》以之与灯心草、黄柏、白矾共为末,吹敷患处取效。
(3)用于疮疡痈疖及痔疮,下疳等。本品亦有清热解毒、防腐生肌作用。与象皮、血竭、乳香等同用,治疗疮疡溃后不敛,如生肌散;《外科全生集》之拔毒散,用于烧烫伤。
(4)现代应用治疗百日咳、口疮、化脓性中耳炎、一般外科感染未形成脓肿或表皮未破溃患者、小儿海绵状血管瘤、眩晕、失眠、子宫颈糜烂、小儿烧伤、肌内注射硬结、蛲虫病、急性结膜炎等。
此外,本品用治冠心病心绞痛及齿痛,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03~0.19。外用适量。不宜人煎剂。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本草纲目》:通诸窍,散郁火。
《名医别录》:妇人难产,取龙脑研末少许,以新汲水调服。
《新修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医目赤肤翳。
《海药本草》:主内外障眼,三虫,治五痔,明目,镇心,秘精。
《医林纂要》:冰片主散瘀火,能透骨热,治惊痫,痰迷,喉痹,舌胀、牙痛、耳聋、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内陷、杀虫、痔疮、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始终归阴寒也。
3.麝香麝香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分泌物干燥而成。又称寸香、香脐子、当门子、元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野生麝多在冬季或次春猎取,猎取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用时剖开香囊,除去囊壳,称为麝香仁。人工驯养麝多用
手术割香法,直接从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本品应密闭、避光保存。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络,散结止痛,催产。
【临床应用】 ‘
(1)肝性脑病 有报道用麝香、人工牛黄等组成的牛麝散治疗肝性脑病,收到了较好效果。
(2)冠心病心绞痛
①用人工麝香含片口含、人工麝香片口服以及人工麝香雾剂口腔喷雾治疗此病有较好疗效。近年来,以组成方药治疗本病的报道为多,如苏心丸及救心丸治疗本病疗效较好。苏心丸症状有效率及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68.29%及52.5%,最早起效时问为30s,持续时间平均8.39h,对各型心绞痛均有效。有人用麝香保心丸治疗本病209例(344例次),包括3日疗法209例次,即刻疗法135例次,其症状改善率前者为75.6%,后者为5.5%,并对各型心绞痛均有效果,起效迅速,持效较长,其心电图以ST段改变为佳。用冠心膏(含人工麝香等)选用膻中、心俞、虚里穴之二穴交替取敷,治疗本病,也收到了较好疗效。另有用麝香、冰片等组成心痛气雾剂治疗本病48例,结果显效22例,有效24例,无效2例,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心悸胸闷、心慌气短的自觉症状。
②用人工麝香以乳糖压成片剂(每片含人工麝香30mg),当心绞痛发作或由冠心病引起胸闷、气憋时,取1片含于舌下,疼痛剧烈者含1.5~2片。观察160例,最少含过2次,大多数含过10—20次,部分含过70~80次。结果如下:与硝酸甘油作用同样有效,于含后2~5min发挥作用者(包括比硝酸甘油作用更快、止痛时间更长者)119例(74.37%);与硝酸甘油同样有效,但比硝酸甘油作用慢,含后7~10min发挥作用者27例(16.88%);含后止痛效果不如硝酸甘油,含2片才有效者6例(3.75%);无效8例(5%)。不良反应:3例对麝香气味有恶心感觉,继续应用即逐步适应,不需停药。未见头痛、头胀、头晕等不良反应,合并高血压者未见血压升高,亦未发现脉搏增速现象。鉴于有30例含后作用较硝酸甘油慢且差,有的含2片才止痛(但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因此可考虑每片含量增至50m9或许能提高疗效。
(3)支气管哮喘用麝香、紫皮蒜等作为敷贴药,在患者第7颈椎到第12胸椎棘突宽2.4—3.3cm的脊背中线长方型区域内进行敷贴,治疗本病184例。结果:近期(观察不满2年72例)有效率为99·4%,远期(随访2年以上112例)有效率为95.5%。植物血凝素(PHA)皮试阳性患者疗效高于阴性患者。
(4)慢性前列腺炎采用麝香0.159,白胡椒7粒,研末组成贴脐散(1次量)。将麝香倒人本病患者肚脐内,再将胡椒粉盖于上面,外面覆盖圆的纸后,用胶布固定。每隔7—10天换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7天,共治疗本病11例,结果治愈6例,好转3例,无效2例。
(5)血管性头痛 用麝香酮含片(每片含1.5mg),每日2~3次,先兆时含服或发病时加服1至数片。个别患者在病重时加用合成麝香酮注射液1mg,每日1~2次。共治疗偏头痛和一般血管性头痛为主的患者25例,结果显效4例,好转16例,无效5例。
(6)肿瘤据报道:用麝香腹膜后、腹膜前及皮下埋藏和麝香注射液治疗食管、胃、肝、结肠、直肠等消化道为主的肿瘤能增进食欲、改善临床症状,并能减轻全身浮肿。也有报道同上法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46例,其中恶化及死亡者共24例,对晚期患者疗效甚差,对中期患者疗效较好。另有报道:以双侧足三里穴皮下各埋藏1次,治疗卵巢癌1例,经治12次后基本控制腹水,改为每日肌内注射1%麝香注射液2ml,15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15天,同时每3个月作1次穴位埋藏。3年后转移病灶消失,5年后能走路,体质恢复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已健存8年。尚有报道用麝香回阳膏外敷治疗胸部问皮细胞瘤术后淋巴结转移有效。
(7)痛经用麝香风湿油于气海、关元穴滴2~3滴,然后按摩3~5min,至患者感到小腹发热并且内传时为度。共治疗痛经28例,止痛27例,无效1例。
(8)化脓性中耳炎用冰麝散(由冰片、麝香、龙骨、黄连等研末组成)喷于中耳腔内,治疗本病324例,共364只患耳。结果:176只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有效率为95.5%。
(9)淋巴结结核用秘方一嗅灵(由麝香、煅珍珠、鸡爪皮等研末组成),采用鼻嗅1~3h,10天1次。治疗本病41例,结果37例治愈,2例好转,2例无效。用药时问为41~101天。对青少年患者效果更好。另据报道:用2%麝香注射液注于淋巴结结核中心,溃者注入肩井穴,疗效满意。
(10)白癜风用0.4%麝香注射液(不加麻醉药)做病灶区皮下多量注射,剂量依病灶面积大小而异(每次用量约1cm×1cm,注射0.3m1),每周2次,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本病78例,结果治愈12例(15.31%),显效20例(25.64%),好转33例(42.31%),无效13例(16.67%)。
(11)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频发不止麝香259(细研),阿魏259(面裹煨,面熟为度),干蝎1.59(微炒),桃仁50枚(麸炒微黄),上药捣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下20丸(《太平圣惠方》麝香丸)。
(12)其他 尚有报道用麝香治疗急性肠梗阻,肠麻痹,新生儿腹胀,小儿严重感染并发腹胀,小儿小便不通,眼底出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脑血管病偏瘫等。
【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06—0.19。外用适量。不宜人煎剂。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辟恶气,杀鬼精物,温疟,蛊毒,痫痉,去三虫。久服除邪,不梦寤厌寐。生川谷。
《名医别录》:疗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难产,堕胎。
《本草从新》:辛温香窜。开经络,通诸窍,透肌骨,治卒中诸风,诸气诸血诸痛,痰厥惊痫。
《本草求真》:麝香(专人经络肌肉)辛温芳烈,开关利窍,无处不到。
《本草纲目》: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瘕瘕。
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若诸风、诸气、诸血、诸痛,惊痫癜瘕诸病,经络壅闭,孔窍不利者,安得不用为引导以开之通之耶?非不可用也,但不可过耳。
《证类本草》:味辛,温,无毒。主辟恶气,杀鬼精物,温疟蛊霉,痫痉,去三虫,疗诸凶邪鬼气,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产难,坠胎。
4.重楼(蚤休) 我国有16种重楼属植物,在全国各地除细长根状茎的北重楼不作重楼药用外,其他种类的根状茎在民间均作药用。1995年版和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重楼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或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主产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秋末冬初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切片生用。中药重楼药用历史悠久,以蚤休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性味归经】辛、苦、微辣,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临床应用】
(1)用于各种血证、痛证重楼为中药止血要药,以重楼为主要组成的云南白药多年来用于内、外、妇、伤科各种血证、痛证。以重楼根粉制成的宫血宁胶囊用于妇科各型子宫出血证,疗效显著。
(2)治疗肺系疾病重楼苦寒降泄,既有清热解毒之功,又有止咳平喘、活血散瘀之力,在辨证方中加入重楼或单味研末吞服用于治疗咳嗽、喘证、肺胀、恶性胸水等肺系疾病,属热毒痰火引起者,多获奇效。临床应用时,常与野巴子相伍为用,以减轻用重楼后恶心欲呕之不良反应。
(3)治疗淋巴结结核溃疡颈、腋窝淋巴结结核,中医学称之“鼠疮”,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治疗较为棘手。成氏采用异烟肼、维生素B6口服,外敷重楼,淋巴结缩小,分泌脓液停止,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4)治疗女性衣原体感染 以重楼粉阴道给药,治疗女性生殖器衣原体感染。重楼含多种甾体皂苷,主要功能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阴道给药后观察,局部无不良刺激,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用药后隔日检查,药粉已溶化,不显余粉,官颈糜烂得以较快修复,治愈率为68.5%,总有效率为100%。
(5)其他七叶一枝花根茎研末可治疗急性扁桃体炎。重楼研末,米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可治疗带状疱疹。另外,还可以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和静脉炎。国内一些医院制备七叶一枝花,配用于治疗疔疮痈肿、毒蛇咬伤、跌打伤痛、毛虫皮炎、隐翅虫皮炎、蜂蛰、枕部多发性疖肿等,均取得满意疗效。
【用法用量】煎服,5~109,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体虚,无实火热毒、阴证外疡及孕妇均忌服。
《神农本草经》:味苦,微寒。主惊痫、摇头弄舌,热气在腹中。
《本草从新》:味苦微寒。专理痈疽。除虫蛇毒。
《名医别录》:主癫疾,痈疮,阴蚀,下三虫,去蛇毒。
《本草纲目》:去疟疾寒热。又谓:俗谚云:“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著,一似手拈弩”。
《本草蒙筌》:味苦,气微寒。有毒。川谷俱有,江淮独多。不生傍枝,一茎挺立。茎中生叶,叶心抽茎。年久发三四层,上有金线垂下。故又名金线重楼,俗呼七叶一枝花也。
《图经》:叶如鬼臼,根若肥姜。凡人药中,惟采根用。主惊痫摇头弄舌,除湿热发肿作疮。下三虫,解百毒。或摩酒饮,或摩醋敷。
5.白及白及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及的块茎。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浙江等地。夏、秋二季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至无白心,除去外皮,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苦、甘、涩,寒。归肺、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临床应用】
(1)用于内外诸出血证。如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及外伤出血。本品质黏而涩,为收敛止血要药,止血作用佳。治诸内出血,可单味研末,糯米汤调服,如验方独圣散;临床常与三七粉同用,则既司加强止血作用,又不致瘀血留滞。治肺络受损之咯血,若肺阴不足者,配枇杷叶、阿胶等,如《证治要诀》白及枇杷丸;若肺气不足者,配人参、黄芪等益气摄血。治胃出血之吐血、便血,常配乌贼骨,即乌及散。现代临床以本品治上消化道出血及肺结核空洞出血,小仅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而且对促进溃疡愈合,结核病灶的吸收,空洞闭合,痰菌转阴等,均有效。治外伤出血,可研末外掺。
(2)用于痈肿,烫伤及手足皲裂、肛裂等。本品能消肿生肌。冷疮疡痈肿,初起者,可消肿散结,常配金银花、皂角刺、天花粉寺,如《外科正宗》内消散;若痈肿已溃,久不收口者,可生肌敛炝,常研末外用。治烫伤,可配虎杖制成药膜外用,能消炎止痛,生肌结痂。治手足皲裂、肛裂,可研末麻油调涂,能促使裂口愈合。
【用法用量1煎服,3~109;散剂,每次2~59。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反乌头。
《神农本草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