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胡希恕讲温病条辨拾遗
0.00     定价 ¥ 32.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9126318
  • 作      者:
    胡希恕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经方临床大师胡希恕“以伤寒解温病”,达到伤寒与温病在临床上的融会贯通。
  胡希恕先生作为中国近代著名伤寒临床大家,以“伤寒解温病”的独特视角启发中医师在临床上实现伤寒与温病的融会贯通。本书是胡希恕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系统讲授《温病条辨按》的讲义精编,原书名《温病条辨按》。胡老认为《温病条辨》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贡献,在于它给六经八纲辨证体系补充了一些有效的方证。同时,胡老对《温病条辨》中与仲景学术与临床相左者,如方证中不相应或未言脉证便出方治病的地方多有批判,对于一些新制方剂用药芜杂、不足取法者胡老亦每举出对应的经方加减方,以说明古方能治今病,给人启益良多。本次整理,还以《经方传真》《胡希恕》及胡老讲座录音补充其后期的相关见解并加入验案。
展开
作者简介
  胡希恕,1898-1984年,现代杰出的经方大师,生前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
    伤寒名家刘渡舟教授高度赞赏胡希恕先生:“群贤会诊,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立方遣药,效果非凡!”中医大家任应秋教授则评价胡希恕先生“临床善用经方,出神入化”。当代名医任继学教授也曾在与谢海洲教授谈话中,追忆胡希恕先生的经方疗效,称赞不已。而身为伤寒大家的陈慎吾先生,在其母亲高龄患病之时,数次邀请好友胡希恕先生诊治,胡老运用经方,药到病除,传为美谈。
    胡希恕先生认为:经方临床的核心,是“六经八纲”以及由此细化的“方证对应”。胡老临床常说:“这个哮喘病人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这个肝炎患者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证”,其方总是《伤寒论》上原方、原剂量,很少加减,疗效却很好。胡老提出:“辨方证是辩证的尖端。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
    胡希恕先生主要代表作品为《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胡希恕讲温病条辨拾遗》。
展开
内容介绍
  《胡希恕讲<温病条辨>拾遗》整理主要资料,是由段治钧校长珍藏的《温病条辨按》一书,据段校长介绍,此书是胡老在20世纪50年代开办求实中医学校时作为温病学教材用的,他当年拿到这书的时候便是残本,后来纸脆脱落,经其及时复印而保存至今。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文尚简要,便于记诵,又恐简则不明,一切议论,悉以分注注明,俾纲举目张,一见了然,并免后人妄注,致失本文奥义。
  一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伤寒自以仲景为祖,参考诸家注述可也;温病当于是书中之辨似处究心焉。
  一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工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症,诸贤悉未能透过此关,多所弥缝补救,皆未得其本真,心虽疑虑,未敢直断明确,其故皆由不能脱却《伤寒论》蓝本。其心以为推戴仲景,不知反晦仲景之法,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吴又可力为卸却伤寒,单论温病,惜其立论不精,立法不纯,又不可从。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症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瑭故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为是编之作,诸贤如木工钻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非敢谓高过前贤也。至于驳证处,不得不下直言,恐误来学,《礼》云“事师无犯无隐”,瑭谨遵之。
  一是书分为五卷,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二卷为上焦篇,凡一切温病之属上焦者系之。三卷为中焦篇,凡温病之属中焦者系之。四卷为下焦篇,凡温病之属下焦者系之。五卷杂说救逆、病后调治;俾学者心目了然,胸有成局,不致临证混淆,有治上犯中、治中犯下之弊。末附一卷,专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小儿慢惊风、痘症,缘世医每于此证,惑于邪说,随手杀人,毫无依据故也。
  一《经》谓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可见暑亦温之类,暑自温而来,故将暑温、湿温,并收入温病论内,然治法不能尽与温病相同,故上焦篇内第四条谓温毒、暑温、湿温不在此例。
  一是书之出,实出于不得已,因世之医温病者,毫无尺度,人之死于温病者,不可胜纪,无论先达后学,有能择其弊窦,补其未备,瑭将感之如师资之恩。
  一是书原为济病者之苦,医医士之病,非为获利而然,有能翻版传播者听之,务望校对真确。
  一《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及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纵看,与《伤寒论》为对应文字,有一纵一横之妙,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一方中所定分量,宜多宜少,不过大概而已,尚须临证者自行斟酌。盖药必中病而后可,病重药轻,见病不愈,反生疑惑。若病轻药重,伤及无辜,又系医者之大戒。夫古人治病,胸有定见,目无全牛,故于攻伐之剂,每用多备少服法。于调补之剂,病轻者日再服,重者日三服,甚则日三夜一服。后人治病,多系捉风捕影,往往病东药西,败事甚多。因拘于约方之说,每用药多者二三钱,少则三五分为率,遂成痼疾。吾见大江南北,用甘草必三五分。夫甘草之性最为和平,有国老之称,坐镇有余,施为不足,设不假之以重权,乌能为功。即此一端,殊属可笑!医并甘草而不能用,尚望其用他药哉?不能用甘草之医,尚足以言医哉?又见北方儿科於小儿痘证,自一二朝,用大黄,日加一二钱,甚至三五钱,加至十三四朝,成数两之多,其势必咬牙寒战,灰白塌陷,犹日此毒未净也,仍须下之,有是理乎?《经》日:“大毒治病,十衰其六;中毒治病,十衰其七,小毒治病,十衰其八;无毒治病,十衰其九”,食养尽之,勿使过剂。医者全在善测病情,宜多宜少,胸有确见,然后依经训约之,庶无过差也。
  一此书须前后互参,往往义详于前,而略于后,详于后而略于前,再法有定而病无定,如温病之不兼湿者,忌刚喜柔,愈后胃阳不复,或因前医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有少用刚者。温病之兼湿者,忌柔喜刚,湿退热存之际,乌得不用柔哉?全在临证者,善察病情,毫无差忒也。
  一是书原为温病而设,如疟、痢、疸、痹,多因暑温、湿温而成,不得不附见数条,以粗立规模,其详不及备载,以有前人之法可据,故不详论。是书所详论者,论前人之未备者也。
  一是书着眼处,全在认证无差,用药先后缓急得宜,不求识证之真,而妄议药之可否,不可与言医也。
  一古人有方即有法,故取携自如,无投不利。后世之失,一失于测证无方,识证不真,再失于有方无法。本论于各方条下,必注明系用《内经》何法,俾学者知先识证尔后有治病之法,先知有治病之法,尔后择用何方。有法同而方异者,有方似同而法异者,稍有不真,即不见效,不可不详察也。
  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是书有鉴于唐宋以来,人自为规,而不合乎大中至正之规,以致后学宗张者非刘,宗朱者非李,未识医道之全体,故远追《玉函经》,补前人之未备,尤必详立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神明变化,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乎规矩之中,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所望于后之达士贤人,补其不逮,诚不敢自谓尽善又尽美也。
展开
目录
《胡希恕讲<温病条辨>拾遗》导读
卷首
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
问心堂温病条辨凡例
问心堂温病条辨原病篇
卷一
胡希恕讲温病条辨上焦篇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
伏暑
湿温、寒湿
温疟
秋燥
补秋燥胜气论
药物方剂的研究
药物应用
方剂研究
上焦篇约言录

卷二
胡希恕讲温病条辨中焦篇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伏暑
寒湿
湿温(疟痢疸痹附)
秋燥
中焦篇约言录

卷三
胡希恕讲温病条辨下焦篇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伏暑
寒湿(便血咳嗽疝瘕附)
湿温(疟痢附)
秋燥
(补)下焦篇约言录
代跋:胡希恕先生在经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