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命
0.00     定价 ¥ 49.0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500480204
  • 作      者:
    许全兴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命》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反思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命的紧迫性、内涵和途径,说明自我革命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当代化。
展开
目录
自序
上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反思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危机
(一)应正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有失败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两次高潮,两次低潮
(三)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与危机并存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何被教条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教条化是危机的主要内因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教条化的社会原因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教条化的思想原因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教条化的认识论原因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教条化的历史文化原因
三  历史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形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自我革命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命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的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革命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革命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的革命
五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自我革命
中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命与中国化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背景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实践背景
(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面阐述
(四)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讨论
(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理解上的偏颇
(六)应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就
(一)毛泽东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
(二)中国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就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相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互关系的历史考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实质及其结合形式
四  继承和弘扬中国哲学基本精神
(一)中国哲学精神的诸种说法
(二)如何界定中国哲学精神
(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四)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五)阴阳互补,辩证思维
(六)民贵君轻,以人为本
(七)大同理想,止于至善
(八)“和”真是中国哲学的精髓吗?
五  吸取中国哲学认识主体修养论
(一)重视认识主体修养是中国哲学认识论的特点
(二)认识主体立场的修养,“公生明,偏生暗”
(三)认识主体态度的修养,“诚则明”
(四)认识主体思维方法的修养,虚与壹则明
(五)认识主体情感的修养,“静则明”
六  吸取中国哲学中“时”的观念
(一)“时”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二)中国哲学“时”的内涵
(三)中国哲学“时”的特点
七  警惕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渗入
下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命与当代化
一  实践理论的若干问题
(一)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争
(二)应重视改造世界的研究
(三)世界应是什么,实践的观念
(四)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控
(五)实践结果的评估,实践的合理性
(六)改造世界的根本规律
二  创新问题三则
(一)创新应成为一个哲学范畴
(二)创新与个性自由
(三)创新与冒险精神
三  直觉新论
(一)西方哲学直觉论
(二)中国哲学直觉论
(三)直觉综合论
四  情感新论
(一)中国哲学情感论
(二)西方哲学情感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情感论
(四)情感综合论
五  意志新论
(一)意志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作用
(二)意志的界定
(三)应重视意志的研究和意志的锻炼
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由哲学
(一)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二)自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
(三)在自由问题上的深刻教训
(四)哲学是自由之哲学
结束语  中国哲学的第三次大综合
(一)中国哲学的第一、二次大综合
(二)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三次革命
(三)现代中国哲学思想来源上的缺陷
(四)新的世纪需要新的第三次大综合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