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国宝档案 ﹒ 壹 , 青铜器案
0.00     定价 ¥ 50.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802196155
  • 作      者:
    《国宝档案》栏目组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国宝档案1:青铜器案》的编者中央电视台知名品牌栏目《国宝档案》讲述国宝曲折动人的故事,提示国宝鲜为人知的秘密,介绍国宝丰富玄妙的知识,展示国宝撼人魄的魅力。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宝档案1:青铜器案》收录了《国宝档案》栏目介绍过的国宝。《国宝档案》栏目每期节目将介绍一个具体的国宝文物,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历代传世国宝文物,既有受到政府保护收藏在祖国大陆各个博物馆中的,也有收藏于民间被国人精心呵护的;既有因历史原因东渡海峡存于宝岛台湾的,也有历尽磨难流失海外漂泊他乡的……
展开
精彩书摘
    2006年4月24日,春日里的北京城风和日丽,北京故宫与往日一样热闹,从四面八方来的游客穿梭其中。然而,在故宫的地下库房里,工作人员正在为一件即将出门的国宝而忙碌着……<br>    从北京故宫出发的这件国宝是一件青铜壶,这是它自从藏北京故宫后第一次出门,也是第一次回自己的老家——河南,在那里有她的“姐妹”莲鹤方壶。2006年4月28日,河南博物院为这对姊妹青铜重宝所举办的“国之重宝——莲鹤方壶特别展”开幕了,人们对这对姊妹青铜重宝充满了好奇之心,纷纷前来参观。<br>    故宫回家省亲的青铜壶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姐妹”——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莲鹤方壶:莲鹤方壶,壶身为扁方体,结构严密精巧,制作工艺繁缛,集中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壶盖铸造成莲瓣形,肥硕的花瓣盛开着,双层莲瓣呈怒放式排列,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br>    在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在昂首振翅,似乎正在翘首望着远方,造型十分生动。仙鹤站立在花瓣中,一花一鸟,一静一动,搭配巧妙。<br>    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似乎正回首反顾,壶体四面各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顶端分叉,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下两只虎抬头屈膝。所有的纹饰既生动又精美,充分体现了当时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br>    北京故宫收藏的这只方壶与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莲鹤方壶,外表几乎一模一样,纹饰、形态上都相同,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所以也叫莲鹤方壶。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北京故宫保存的这只方壶高度为125.7厘米,而河南博物院保存的方壶则高126.5厘米。两只方壶原本是一对,北京故宫为了区别它们,才将这只方壶又命名为“立鹤方壶”。<br>    壶是中国古代青铜酒具的一种,也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种类之一,其造型多种多样,有方壶、扁壶、圆壶、瓠形壶、提梁壶、僧帽壶等等,而方壶主要盛行于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这对莲鹤方壶更是其中难得一见的精品。<br>    1923年夏天,河南新郑市李家楼的乡绅李锐家的菜园干旱十分严重,原本绿油油的蔬菜由于干旱而日见枯萎。见此情景,李锐心急如焚,这天,他顶着高温,在菜园中转悠了一圈又一圈,最后,他决定打井浇灌,以解燃眉之急。<br>    他雇了几个人,选了个地方开始挖起来,然而奇怪的是,他们挖了几米深发现,这菜地下面的土质居然异常坚硬,像打了夯一样。<br>    挖了一天也没挖出水,锄头却碰上了坚硬的东西。李锐蹲下去小心翼翼地挖了几下,一些青铜器隐隐约约现出了轮廓,他立刻明白了,原来自己家的菜园下是座古墓啊。<br>    李锐让民工小心翼翼地挖出了几件青铜器,并嘱咐他们千万不要声张,随后,挑选了几件保存完好的青铜器小心翼翼地包起来,打算将他们卖掉。于是,他开始四处联系买家。<br>    刚刚转手了几件青铜器,李锐挖到古墓的事便在县里传开了。凑巧的是,当时,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正在新郑寻访,听说了这一消息后,立刻前往李锐家,收缴并追回了部分被卖出的器物。<br>    随后,靳云鹗又派工兵对古墓继续挖掘,共出土了100余件青铜器。然而,其中有些青铜器已经破碎,让人十分心疼。<br>    靳云鹗派人将挖出的青铜器都武装押运到河南省城开封,交给当时的河南古物保管所收藏。<br>    出土的文物运抵开封后,著名的金石学家罗振玉推荐了两位山东的技师修复破碎的青铜器。修复一新的文物中有一对青铜壶最为引人注目,它们大小、形制几乎完全一样,清新独特的造型令人赞叹,这就是一对莲鹤方壶。<br>    当时的专家学者对这批文物进行了鉴定和初步的研究,发现这些青铜器都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文物,十分珍贵,当时还出版了相关的图录和著作,一时间名声大振,人们将这批青铜器称之为“新郑彝器”。河南博物馆建成后,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一批青铜器便在博物馆安家落户了。<br>    就在专家们忙于揭开这批青铜器的身世之谜之际,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华北各地相继沦陷,危急时刻,为了保证文物的安全,河南博物馆将莲鹤方壶等珍贵馆藏文物分装成箱,由开封南下,运到武汉的法租界内。然而,没过多久,上海、南京失守,武汉也危在旦夕,于是,这对莲鹤方壶连同其他文物又被转移到了重庆。<br>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爆发,铁路中断,交通阻隔,莲鹤方壶姐妹一直滞留在重庆。1949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计划把河南博物馆的这批文物运到台湾。<br>    然而,由于战局发展迅速,只有一部分文物被装上飞机运往了台湾,而莲鹤方壶姐妹则幸运地留在了重庆。<br>    1950年,河南省代表与文化部代表来到重庆,接收了国民党没来得及运走的河南博物馆文物。文化部的代表挑选了一批青铜器运往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其中,莲鹤方壶中的一只被调往北京故宫博物院,而另外一只则被运回了老家——河南。
展开
目录
序一 弘扬中华文化担当历史责任<br>序二 展示国家瑰宝弘扬中华文化<br>青铜器<br>司母戊鼎<br>毛公鼎<br>大盂鼎<br>大克鼎<br>大禾人面纹方鼎<br>子龙鼎<br>王子午鼎<br>虢季子白盘<br>散氏盘<br>莲鹤方壶<br>蔡侯申铜方壶<br>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青铜壶<br>四羊方尊<br>龙虎纹铜尊<br>妇好鹗尊<br>何尊<br>浑源牺尊<br>错金银云纹铜犀尊<br>吴王夫差盉<br>吴王夫差鉴<br>越王勾践剑<br>大晟钟<br>曾侯乙编钟<br>曾侯乙尊盘<br>匽侯盂<br>青铜冰鉴<br>云纹铜禁<br>利簋<br>偶方彝<br>人形铜灯<br>西汉雁鱼灯<br>错银牛形铜灯<br>龙虎四环铜鼓座<br>青铜错金鄂君启节<br>刖人守囿挽车<br>突目铜面具<br>双鲤鱼纹铜镜<br>见日之光铜镜<br>三星堆青铜立人像<br>秦始皇陵青铜鹤<br>鎏金铜玄武<br>针灸穴位铜人<br>阳陵错金铜虎符<br>陕西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br>寻访铜鼓之乡<br>大沽铁钟<br>《国宝档案》节目播出表<br>后记 敬畏国宝敬奉观众<br>国宝归心《国宝档案》系列丛书编辑手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