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
1.养血补血——黑木耳
一盘以木耳为主料或辅料的菜肴,可以说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极为平常。然而,在英美等国却将木耳作为治病防病、益寿延年的良药。这大概是因为我国是木耳的主产国吧!
我国是黑木耳的故乡,早在三千年前,木耳就已有了食用记录。《周礼》、《农桑纪要》、《齐民要术》等古籍中均有对木耳食用和采收的记载。据唐代苏恭的《唐本草注》记载:“桑、槐、楮、柳、榆,此为五木耳……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木耳,古称“木柿”、“木菌”、“木土从”、“木蛾”、“木茸”、“树鸡”,又称“云耳”、“黑菜”,是生长在朽木上的一种食用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日:“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无枝叶,乃湿热余气所生。日耳日蛾,象形也;日柿,以软湿者佳也。日鸡、日土从,因味似也。”
“老生日日困盐齑,异味棕鱼与楮鸡。”这是陆游《剑南诗稿》中的两句诗,讲的是每天只吃盐汁咸菜,而今日却吃到了鲜味——鱼和鸡。不过,“棕鱼”原来是一种棕榈花苞,又名“棕笋”,状如鱼腹孕子,故又谓“棕鱼”。而楮鸡呢?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木耳。另有苏东坡的诗句“黄菘养土羔,老楮生树鸡。”“树鸡”即楮树之鸡。苏轼将木耳称为“树鸡”,与陆游的“楮鸡”同出一辙。木耳因采收期不同,初春产的称雪耳,产量极少;清明后逐渐增加,称为春耳;人夏至立秋产的叫伏耳,产量最多,品质较好,深秋以后,产量逐渐减少,品质也下降,称秋耳。同样耳种,野生的要比人工培育的质地好。
木耳的营养价值,不亚于鸡鸭鱼肉,特别可贵的是黑木耳对于含纤维较多的各种物质,具有良好的消化功能。木耳具有“刮毛”之效,意思是说吃木耳能促使消化系统某些器官滞留的毛纤物排出体外。过去从事毛皮匠工作的人,每人都要吃木耳,因此木耳成了纺织、皮毛、理发、造纸、纤维等行业工人的劳动保健食品。《广菌谱》载:“木菌即木耳,亦明木枞,南楚人称为土从,树鸡日土从,因味似也。”“树鸡,木耳之大者。”唐代大文豪韩愈《昌黎集》中收录了一篇《大道士寄树鸡》诗:“软湿青黄状可猜,欲烹还唤木盘回。”由此看来,将木耳作为馈赠之物,早在唐朝时就已出现。不只今天的人们将它看作佳品,那时候的人们就已视其为宝物了。若不然,韩愈收到道士寄赐的木耳后,如果视同一般等闲之物,也就未必作诗答谢了。
祖国医学中以黑木耳入药疗疾的古方颇多,入药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中医认为其性平味甘,入胃、大肠二经。具有补中益气,润肺补脑、健神强志、和血营养等功效,是一种天然的滋补品。主治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痢疾、血淋、便秘、肺虚咳嗽、痰中带血、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症。此外,木耳有抑制血脂上升,阻止动脉组织中脂质沉积作用,能促进体内胆固醇的分解转化,抑制血栓形成及血小板凝集。故常吃可明显减轻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防止心血管病的发生。木耳还含有抗癌物质,不过,它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容易造成出血倾向,因此出血病人不宜食用。《饮膳正要》栎之“利五脏,宽肠胃”。《随息居饮食谱》曰:“补气耐饥,活血,治跌扑上,凡崩淋血痢痣患肠风,常食可愈。”
……
展开
现代营养学立足营养素,因此存在严重的局限性。食物好比是皮,营养好比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书强调“食物是最好的药物”这一核心理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实践中广泛应用,并且行之有效的简、便、廉的食疗养生方法告诉读者。使广大读者接受“寓医于食”的保健理念。
——国家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赵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