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果——苹果
苹果对于人们来说可谓太熟悉了,无论男女老少可以说人见人爱。在我国古代,根本没有“苹果”一词。苹果,古谓之“柰(nai)”、“(榇)”、“林檎(qin)”、“来檎”、“联珠果”、“频婆”、“严波”、“超凡子”、“天然子”、“苹婆”等。它原产于高加索南部及波斯的滨海一带。我国西北部地区也是苹果的重要发源地,栽培历史已达2000多年,世界园艺学上称其为“中国苹果”,属于苹果家族中的一支,另一支被称作“西洋苹果”。因此说苹果是一种古老的水果并不过分。
这种被古人称为“柰”与“林檎”的水果,在古代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今天我们所说的“海棠果(海红)”、“楸子”、“柰子”,又包括“沙果”、“花红”、“槟子”、“山顶子”、 “山荆子”等。柰,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集解: “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古人视柰为上等水果,为高档的馈赠食物,所以《千字文》中,才有“果珍李柰”之句。由于柰之珍贵,还受到佛门寺院的偏爱,佛经中简称奈氏树园为“柰园”。
在水果王国里,最庞大的家族莫过于苹果了。苹果与葡萄、柑橘、香蕉一起被列为世界“四大水果”。其中,苹果又是栽培地区最广、产量最多、销售期最长的果品。我国苹果产量在亚洲居首位,居世界第五位。因其果色艳丽、芳香馥郁、口味甘甜,且营养丰富,是人们最喜爱的一种水果。
苹果的种植几乎遍布全世界。有专业人员调查显示,全世界约有上万个不同的苹果品种,其中我国种植的有四百余种。苹果的地区适应性很强,植株和果实变异很大,在千百年来的演化进程中,彼此容易杂交变异,因而它的后代极其复杂多样。按成熟季节,可分为伏果和秋果两大类。前者生长期短, “大暑”前后即可下树上市,后者则要到“白露”时节才告成熟。
……
展开
——国家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赵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