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br>1 潞安矿区综合防尘技术发展概况<br>1.1 概述<br>1.1.1 潞安矿区综合防尘管理制度<br>1.1.2 潞安矿区现有综合防尘措施<br>1.1.3 潞安矿区防尘工作取得的成绩<br>1.2 防尘技术发展历程<br>1.2.1 1950~1979年粉尘防治情况<br>1.2.2 1979~1993年粉尘防治情况<br>1.2.3 1994~2000年粉尘防治情况<br>1.2.4 2001~2005年粉尘防治情况<br>1.2.5 2006年至今粉尘防治情况<br>1.3 潞安矿区尘肺预防效果<br>参考文献<br>2 综采工作面喷雾降尘技术<br>2.1 采煤机内喷雾系统改进及应用<br>2.1.1 以往采煤机内喷雾系统存在的问题<br>2.1.2 水对内喷雾的影响及内喷雾水路的优化布置<br>2.1.3 压力—流量—喷嘴出口直径的合理匹配<br>2.1.4 喷嘴结构的优化选择<br>2.1.5 内喷雾系统在MXG-475型采煤机上的应用<br>2.1.6 MXG-475型采煤机内喷雾的应用效果<br>2.2 液压支架喷雾系统的改进及应用<br>2.2.1 架间自动喷雾系统存在的问题<br>2.2.2 液压支架架间红外监控喷雾系统原理<br>2.2.3 架间红外线监控喷雾系统的现场应用<br>2.3 净化雾幕降尘技术的应用<br>2.3.1 工作面净化雾幕<br>2.3.2 回风巷净化雾幕<br>2.3.3 雾幕喷雾系统<br>2.3.4 净化雾幕现场应用效果<br>2.4 喷嘴及喷雾压力优化设计及其应用<br>2.4.1 喷嘴雾化因素<br>2.4.2 喷嘴结构优化设计<br>2.4.3 喷嘴参数的匹配性研究<br>2.4.4 系统的匹配性研究<br>2.4.5 喷嘴及喷雾压力的现场应用<br>2.5 应用效果总结<br>参考文献<br>3 液压支架架间封闭尘源技术<br>3.1 液压支架移架产尘规律分析<br>3.1.1 ZFS6000型液压支架<br>3.1.2 支架移架产尘规律分析<br>3.2 封闭尘源技术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br>3.3 封闭尘源技术的适用材料<br>3.3.1 满足封闭尘源材料使用的条件<br>3.3.2 封闭尘源材料的确定<br>3.4 液压支架架间封闭尘源装置设计方案<br>3.4.1 隔尘带材料的设计<br>3.4.2 支架连接装置的设计<br>3.4.3 安装方式<br>3.5 漳村煤矿采煤工作面的现场应用<br>3.5.1 初期材料选择试验<br>3.5.2 中期小规模试验<br>3.5.3 中期试验的改进<br>3.6 液压支架架间封闭尘源技术的隔尘效果<br>3.6.1 呼吸性粉尘的隔尘效果<br>3.6.2 全尘的隔尘效果<br>3.6.3 隔尘效果计算与分析<br>3.7 应用效果总结<br>参考文献<br>4 煤层注水减尘技术<br>4.1 长钻孔煤层注水<br>4.1.1 工作面概况<br>4.1.2 钻孔布置<br>4.1.3 注水方法<br>4.1.4 注水参数的确定<br>4.1.5 封孔方法及封孔深度<br>4.1.6 注水设备器材<br>4.2 黏尘棒煤层注水<br>4.2.1 黏尘棒制作工艺<br>4.2.2 工作面概况<br>4.2.3 注水钻孔布置与注水时间要求<br>4.2.4 煤层注水效果的测定方法<br>4.2.5 煤层注水参数的确定方法<br>4.3 普通注水和添加黏尘棒注水的注水参数对比<br>4.3.1 注水参数选择<br>4.3.2 注水流量、煤体湿润半径测定结果分析<br>4.3.3 注入水的蒸发情况对比<br>4.4 煤层注水应用效果<br>参考文献<br>5 采煤工作面其他防降尘技术<br>5.1 采煤机负压二次降尘系统的应用<br>5.1.1 负压二次降尘系统的作用机理<br>5.1.2 负压二次降尘系统的组成及改造设计<br>5.1.3 负压二次降尘系统的安装及应用<br>5.1.4 负压二次降尘系统的应用效果<br>5.2 综放支架放煤口负压捕尘装置的应用<br>5.2.1 负压捕尘系统的构造及工作原理<br>5.2.2 负压捕尘系统的FLUENT数值模拟<br>5.2.3 负压捕尘系统的几何参数设计<br>5.2.4 喷嘴的受力分析和强度校核<br>5.2.5 供水管路系统主要技术参数<br>5.2.6 控制煤尘飞扬扩散所需风量<br>5.2.7 应用效果<br>5.3 喷雾泵配套旋流过滤器的应用<br>5.3.1 原始过滤器存在的问题<br>5.3.2 新式旋流过滤器的开发及优势<br>5.3.3 新式旋流过滤器的应用<br>5.3.4 新式旋流过滤器的应用效果<br>参考文献<br>6 掘进机内外喷雾系统优化<br>6.1 概述<br>6.2 内外喷雾系统<br>6.3 内喷雾水路系统改造<br>6.4 外喷雾系统<br>6.5 内喷雾喷嘴优化设计<br>6.6 喷嘴数量的确定<br>6.7 应用效果<br>参考文献<br>7 综掘面风幕湿式离心除尘系统<br>7.1 布风器运行参数的确定<br>7.2 KCS系列矿用湿式离心除尘器内部结构<br>7.2.1 喷雾系统<br>7.2.2 挡板结构<br>7.3 湿式离心除尘器内部气流场数值模拟<br>7.3.1 湿式离心除尘器的建模<br>7.3.2 除尘器内部流动现象的结果与分析<br>7.4 湿式离心除尘器内固体颗粒轨道的数值模拟<br>7.5 应用现场概况及测尘点布置<br>7.6 设备布置方式<br>7.7 应用效果<br>参考文献<br>8 高效水炮泥降尘技术<br>8.1 高效水炮泥降尘机理<br>8.1.1 煤尘表面润湿机理<br>8.1.2 炮孔中水炮泥的运动规律及水炮泥堵塞长度的确定<br>8.2 高效水炮泥制作工艺<br>8.2.1 传统水炮泥制作工艺<br>8.2.2 高效水炮泥制作工艺的比较及确定<br>8.3 炮掘工作面打眼粉尘浓度测定<br>8.3.1 工作面概况<br>8.3.2 粉尘浓度的分布情况<br>8.4 高效水炮泥在炮掘工作面的应用<br>8.5 降尘效果的测定及对比<br>8.6 沉降时间的计算及对比<br>参考文献<br>9 落尘治理技术<br>9.1 抑尘剂应用工作面及巷道概况<br>9.1.1 漳村煤矿2202、2203、1312工作面概况<br>9.1.2 抑尘剂应用巷道的特征<br>9.2 煤尘沉积强度的测定结果及分析<br>9.2.1 2202风巷粉尘沉积强度分析<br>9.2.2 2202瓦斯巷粉尘沉积强度分析<br>9.2.3 22采区回风巷粉尘沉积强度分析<br>9.2.4 2203运掘进巷粉尘沉积强度分析<br>9.2.5 1312下运掘巷粉尘沉积强度分析<br>9.3 落尘分散度测定结果及分析<br>9.3.1 2202风巷粉尘分散度分析<br>9.3.2 2202瓦斯巷粉尘分散度分析<br>9.3.3 22采区回风巷粉尘分散度分析<br>9.3.4 2203运掘进巷粉尘分散度分析<br>9.3.5 1312下运掘巷粉尘分散度分析<br>9.4 NCZ一1型抑尘剂的应用<br>9.4.1 应用过程<br>9.4.2 结果分析<br>9.5 隔爆装置的应用<br>9.5.1 水棚<br>9.5.2 岩粉棚<br>9.5.3 自动隔爆装置<br>9.6 其他治理落尘措施<br>9.6.1 合理设置巷道风速<br>9.6.2 清扫和冲洗<br>9.6.3 撒布岩粉<br>9.6.4 巷道刷浆<br>参考文献<br>10 其他产尘环节防尘技术<br>10.1 通风排尘技术<br>10.1.1 潞安矿井漳村煤矿通风系统优化<br>10.1.2 多风井大型通风系统网络<br>10.1.3 矿井风速测试及通风阻力测量<br>10.2 锚喷作业的防尘技术应用<br>10.2.1 声控自动放炮喷雾装置的应用<br>10.2.2 湿式煤电钻技术的应用<br>10.2.3 湿式喷浆技术应用<br>10.3 转载运输环节的防尘技术<br>10.3.1 自动喷雾洒水技术<br>10.3.2 捕尘技术<br>10.4 个体防护<br>10.4.1 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br>10.4.2 动力送风式个体防尘用具<br>参考文献<br>11 全肺大容量灌洗技术及潞安矿区综合防尘效果评价<br>11.1 全肺大容量灌洗治疗煤工尘肺的应用<br>11.1.1 材料和方法<br>11.1.2 应用效果分析<br>11.2 潞安矿区历年粉尘浓度测定结果分析<br>11.3 潞安矿区尘肺预防措施效果分析<br>11.3.1 概率窗口法防尘效果分析<br>11.3.2 寿命表法防尘效果分析<br>参考文献内容摘要
《潞安矿区防尘技术及实践》优选了近20年来已经在潞安矿区应用并取得实效,对提高矿井防尘水平、促进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的20余项实用技术与实践工作,以潞安矿区实践过的技术和取得的实际效果为基础,以技术原理和实施方法为核心,理论联系实际,重点介绍了综采工作面喷雾降尘技术、液压支架架间封闭尘源技术、煤层注水减尘技术、采煤机负压二次降尘系统等采煤面粉尘防治技术,掘进机内外喷雾系统优化、综掘面风幕湿式离心除尘系统、高效水泡泥降尘技术等掘进面降尘技术以及通风排尘、锚喷作业、转载运输环节、个体防护等矿井其他产尘环节的防尘技术,最后运用概率窗口法、寿命表法等防尘效果分析方法,对矿区各年份的防尘效果进行了综合总结和分析。<br> 《潞安矿区防尘技术及实践》适合从事矿井粉尘防治研究、设计的人员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安全工程专业的大、中专学生参考使用。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