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春秋》作者和后代注家似乎都把这个家庭悲剧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庄公,微词颇多,这也有失公允。“寤生”本不是他的错,而被生母“恶之”,这个荒唐悖论使他一出世就生活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中。虽然有幸登上君位,但在“孝道至上”的封建礼教下,“母命难违”也是客观现实,对宠弟的放任似乎也有难言之隐,以致无奈无措。当然,当事态已成无可挽回之势时,不伐不足以维大统、平民愤。我想,作为儿子和兄长,庄公本意也不想把母亲和弟弟逼上绝路。因此,把共叔段赶到共国也就到此为止,把姜氏软禁后又很后悔。至于回答祭仲等朝臣的进谏时表现出来的咒愤,姑且把它看做是庄公在维护一个君主的冠冕堂皇而已。其实,《左传》在故事后紧接着写了“隧而相见”的情景,似乎也隐约表明作者对庄公的同情之意。
该文以“多行不义必自毙”为主线,把共叔、姜氏、庄公各自的“多行不义”与“毙”有机整合在故事中,其妙处正如清代学者余诚在《重订古文释义新编》中所言,“左氏丘明体识‘春秋书法’微旨,断以‘失教’‘郑志’。通篇尽情发明此四字,以简古透快之笔,写惨刻伤残之事。不特使诸色人须眉毕现,直令郑庄狠毒性情流露满纸。千百载后,洞见其心,真乃鬼斧神工,非寻常笔墨所能致。其字法、句法、承接法、衬托法、摹写法、铺叙断制法、起伏照应法,——金针度过。吕东莱谓为‘十分笔力’,吴荪右称以‘文章之祖’也。”
教育点悟
当代《左传》注评者在解读该文的中心意义时,多从政治视角出发揭露奴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虚伪与残忍本质。然而,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教育启示意义似乎更多。
第一,要加强领导干部家庭成员素质教育与和睦教育。一个普通百姓家庭成员素养差、不团结,影响的仅仅是这一个家庭的生存与发展,充其量也只是对周边邻里多少有一些负面濡染。而一个干部,尤其是一个领导干部的家庭质量,影响的就不仅仅是他一个家庭,而是整个当地的社会环境。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领导干部有一种莫名的感染力,家庭成员素养高、家庭和睦的领导干部,在群众的心目中往往威信更高、感召力更强,作出的决策更易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当地社会往往更加安定和文明;反之,一个领导的家庭质量不高,口碑不好,威信就会降低,群众执行决策号召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当地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就更多。另一方面是因为被家庭问题困扰的领导干部,有时会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导致作出一些错误决策,影响单位以及当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由家庭矛盾上升到社会矛盾的事例不只本文才有,古今中外这样的深刻教训也不少。因此,在对领导干部的继续教育中,不能忽视这方面的内容。
第二,有意识地、有系统地进行母爱教育。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与定型的关键期在初中前,性格定型后不是不可改变,但难度相当大。而又有心理学研究证明:相当一部分人的性格形成与母亲有关,因为大多数少年儿童上初中前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因此,作为母亲,自身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科学素养、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教育极有影响。文中姜氏这样的失败母亲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但两千多年前的妇女缺乏正确和科学的育儿方法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两千年后的今天,作为一位母亲,缺乏必要的、起码的、可行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则是不可思议的。毋庸讳言,我国现代许许多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中的母亲,恰恰缺少如何做一个合格母亲的素养,而且在我国还很少有专门进行母亲教育的学校或机构,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和北大、清华这样的大学也不多见。学校教科书没有它的一席之地,家庭教育学有它的内容但被束之高阁,偶尔有一些婚育学校也只是变相的收费站。在国外,母亲教育已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重视填补我国母亲教育的空白或盲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孩子的健康性格、提升家庭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意义重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