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是中医养生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为基础理论,作为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防止早衰或延长寿命的积极手段。它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起来,其主要精神是“治未病”,所以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四季养生对民族的繁衍、昌盛,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养生防病保健方法。<br>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即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灵枢·邪客》日:“人与天地相应也”,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能影响人体,人体能感知天气的变化。中医学把自然界的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辛、甘、咸)等与五脏六腑的特性归纳在五行系统中,从而把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整体,以说明人与自然的协调性、统一性,因此中医说“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同时认为自然界气候的运动变化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动变化是相应的,即自然界气候的一切变化都相应影响人体各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而人体各脏腑组织也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做出不同的反应和调节。<br> 一年四季的气候,春暖、夏热、冬寒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最大。例如,春夏之时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肌肤疏松开泄,易于出汗,秋冬之时由凉转寒,此时阳气渐衰、阴气渐盛,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潜藏,少汗多尿。所以自然界的正常气候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但因四季气候变化异常,各季节气候的太过与不及,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时,又因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低下,人体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节,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养生保健根据四季的不同气候,用不同的应对方法来调节身体,达到防病、治病、康复之功。四季养生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是指春夏季节在饮食方面要慎服辛温助阳之品,以免火热太盛,汗出太多,阳随汗泄而损伤人体阳气,不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秋冬季节宜服食滋补强壮养阴的食物、药物,使人体内精气充沛,从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良好状态,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br> 总之,四季养生是从人体整体性与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的统一性出发,既重视人体脏腑组织本身的功能、病变,又重视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的变化,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热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所以在不同的季节,根据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偏胜偏衰,人们要合理运用四季养生规律,选择相应的方法积极调理,使人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统一,才能达到最佳的健康状况。 <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