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在长期的思想斗争中发现了《圣经》与传统之间的矛盾,他通过这种思想斗争,终于确认《圣经》应先于传统;而慈温利所走过的道路则73不相同。⑥他采用基督徒人文主义者的方法来研究《圣经》。他回到《圣经》那里去,是作为人文主义运动特点的对源头的普遍回归的一部分。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慈温利相信,重新发现基督教的真正本质的途径,是去发现《圣经》的信息,并将这种信息应用在基督教的复兴上面。即使撇开《圣经》的灵感不谈,《圣经》成书较早,因此作为证据来说,较之后来的传统更具有说服力。但是《圣经》也是受到圣灵的启示的,因此《圣经》的优先地位,不但是历史和人文主义确认的,而且也是人们根据信仰而确认的。慈温利在1523年初出版的十五个用来辩论的论题里清楚地说明,除非有神的带领,《圣经》是无法理解的。他不是简单地像人文主义者研究任何其他的经文那样去研究《圣经》。但是,他确实将他在他的人文主义研究中学到的原则应用于《圣经》的解释,因此他的解经在使用隐喻法方面要比通常的做法少一些。
像路德一样,慈温利认为,凭借“上帝的话语”,不但能理解《圣经》,而且也能理解上帝的创造的行动。关于上帝的能动的“话语”,他作了这样的解释:“宁可要自然界的整个进程有所改变,而决不能让‘上帝的话语’落空而得不到应验。”⑦然而,《圣经》既然是“上帝的话语”的一种表达方式,那么它也应该是正确无误的,并且一定会得到应验的。“在他的话语里面,我们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在他的话语里面,我们永远不会受到欺骗,惊惶失措,或走向毁灭。假若你对灵魂觉得没有保证或把握,那么就倾听上帝对你说的肯定无疑的话。灵魂能够得到教诲和亮光……这样,灵魂就能领悟到,置身于基督耶稣里面,它才能得到全面的得救和公义或称义”。⑧
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能够认识上帝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圣经》。相反地,上帝的存在可以通过人的理性去认识。“上帝是什么,也许人是无法理解的,但是上帝存在着,人不是不能理解的”。⑨所有异教徒曾经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去认识上帝,尽管有些人竟然发展到把上帝分成多种不同的神的地步,而其他一些人则认为只有一个上帝。这种原因并不意味着,凡是人都具备“自然”认识上帝的能力,因为“我们归因于某种自然力量的对上帝的认识其实是来自上帝”。⑩
另一方面,真正认识上帝——认识上帝究竟是什么——只有通过《圣经》里面上帝的启示才能够临到我们。我们对上帝的认识和上帝的真实情况相差十万八千里,相比之下,一个甲虫对我们的认识还要比我们关于上帝的认识多些。这是因为在创造主与创造物之间有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是慈温利敏锐地和不断地意识到的一道鸿沟。
这就是说,虽然哲学家们确实对于上帝有些认识,而且我们也很可能发现他们的认识符合《圣经》的教训,但是我们不要把他们的认识当做我们的神学的源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