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陈慎吾经方要义与伤寒心要
0.00     定价 ¥ 30.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9137697
  • 作      者:
    陈慎吾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慎吾,福建闽侯人。伤寒大家,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1930年拜河南儒医朱壶山为师,尽得其传。1935~1938年,与胡希恕在北京成立“国医著者联合诊所”,1938年执教于孔伯华主办的北平国医学院;1948年创办“北平中医研究所”,1949年改称“北京中医研究所”。1954~1956年,参加中医研究院的建院工作。1956年,在“北京中医研究所”基础上成立“私立汇通中医讲习所”。同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担任伤寒教研组组长、院务委员会委员。<br>    陈慎吾一生治学《伤寒论》,早年以《内经》释《伤寒论》,中年以各家之说注《伤寒论》,晚年以临床实践验证《伤寒论》。他多次参加全国《伤寒论》教材审定会,为近现代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展开
内容介绍
    《陈慎吾经方要义与伤寒心要》原为现代伤寒大家、北京中医学院首任伤寒教研组组长陈慎吾先生为其学生讲述《伤寒论》基础之讲义,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经方要义,用两个表解高度概括了伤寒病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精髓;第二部分为伤寒心法要诀九讲,从九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伤寒病的各种证候、症状及治疗要义,以及各种方药的组成与应用。《陈慎吾经方要义与伤寒心要》内容丰富,理论透彻,深入浅出,既适合于中医初学者学习参考,也适合于,临床中医师及研究人员阅读、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热利寒利<br>    下利一证,有寒、热的区分。<br>    热利多半小便红赤,口渴引饮,粪便稠黏、气味臭恶;寒利则多属太阴脾经寒湿下注,其症状为小便清白,口中不渴,不欲饮食,粪便澄彻,形同冷冻,或者下利清谷,气味发腥。<br>    下利的治法:热利兼有表证的,轻证可用升麻葛根汤,重证可用葛根汤,清轻发汗,表解里和,其病自解;热利有里证的,可酌用三承气汤以攻下胃肠的滞热;如果是热利不见表里兼证,轻证的可用黄芩汤和之,重证的可用葛根黄连黄芩汤清之。<br>    至于寒利的治法,通常用理中汤温寒补虚;假如服理中汤后,利仍不止的,多为下焦滑脱不固,可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以固肠涩利;假如用固涩法后,利仍不止的,多为水谷不别、清浊不分、水走大肠所引起,挟寒的可以用五苓散,挟热的可以用猪苓汤,利其小便,分其清浊,便可得愈。<br>    《伤寒心法要诀》原文<br>    热利尿红渴黏秽 寒利澄清小便白<br>    理中不应宜固涩 仍然不应利之瘥<br>    头痛<br>    三阳头痛,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三经的头痛症状。凡是头痛属于三阳经范围的,一定伴有身上发热的症状,可按三阳经分别论治;三阳头痛如果头痛而小便清长的,即使还有大便不通的症状,也是里热尚未成实,表邪尚未解除,这时就不能急于攻下,应当先解其在表之邪;如果见到大便不通、小便红赤,属于里热成实的,应当考虑攻下里热的治法,可以选用三承气汤;如头痛不见发热,而见呕吐涎沫、手足厥冷的症状,是属于厥阴经寒邪上逆的头痛,当用吴茱萸汤温寒以降逆。<br>    三阴经中,本来没有头痛症的,只有厥阴经中可以见到,这是由于厥阴经脉和督脉上会于巅顶的缘故。<br>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经方要义<br>经方证治第一表<br>经方证治第二表<br>第二部分 伤寒心法要诀九讲<br>第一讲 六经正证<br>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br>太阳风邪伤卫脉证<br>太阳寒邪伤营脉证<br>阳明热病脉证<br>阳明府病脉证<br>阳明慎汗、慎清、慎下<br>少阳脉证<br>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br>少阳禁汗、禁吐、禁下<br>太阴阴邪脉证<br>太阴阳邪脉证<br>少阴阴邪脉证<br>少阴阳邪脉证<br>厥阴阴邪脉证<br>厥阴阳邪脉证<br>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br>第二讲 六经合并<br>风寒营卫同病脉证<br>阳明表病脉证<br>少阳可吐、可汗、可下<br>三阳合病、并病<br>太阴、阳明表里同病<br>少阴、太阳表里同病<br>两感<br>第三讲 六经传变<br>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br>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br>误服三汤致变救逆<br>汗下失宜致变坏证<br>易愈生证<br>难治死证<br>第四讲 类证同证<br>类伤寒五证<br>停痰伤食脚气虚烦内痈<br>同伤寒十二证<br>冬温寒疫瘟疫<br>温病热病<br>风温<br>温虐<br>湿温<br>中喝温毒风湿<br>痉证<br>第五讲 表里阴阳<br>表证<br>里证<br>阳证<br>阴证<br>阳盛格阴<br>阴盛格阳<br>阳毒<br>阴毒<br>第六讲 病证辨析<br>舌苔<br>表热里热阴热阳热<br>潮热时热<br>往来寒热如疟寒热<br>恶寒背恶寒辨<br>恶风<br>手足厥逆<br>自汗头汗<br>手足汗<br>渴证<br>呕证<br>吐证<br>饥不欲食<br>热利寒利<br>头痛<br>项强<br>颐毒<br>目眩耳聋<br>阴阳咽痛<br>胸胁满痛<br>结胸<br>痞硬<br>腹满痛<br>少腹满痛<br>身痛<br>疹斑<br>狐盛<br>烦躁不眠懊侬<br>但欲寐<br>百合<br>心下悸<br>战振栗<br>谵语郑声<br>神昏狂乱蓄血发狂<br>循衣摸床<br>气上冲<br>喘急短气<br>呃逆哕噫<br>发黄<br>太阳阳邪停饮<br>太阳阴邪停饮<br>少阴阳邪停饮<br>少阴阴邪停饮<br>衄血<br>吐血<br>大小便脓血<br>热入血室<br>食复劳复<br>房劳复阴阳易<br>第七讲 伤寒汇方<br>桂枝汤<br>小建中汤<br>当归建中汤<br>黄芪建中汤<br>桂枝加葛根汤桂枝<br>新加汤<br>当归四逆汤<br>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br>桂枝加附子汤<br>芍药甘草汤<br>桂枝甘草汤<br>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br>苓桂术甘汤<br>茯苓甘草汤<br>茯苓桂枝甘草<br>大枣汤<br>桂枝去芍加苓术<br>苓桂术甘去枣姜<br>茯苓甘草生姜桂加枣<br>除姜大枣汤<br>葛根汤<br>桂枝麻黄各半汤<br>桂枝二麻黄一汤<br>桂杜二越婢一汤<br>麻黄汤<br>大青龙汤<br>越婢汤<br>越婢加附子汤<br>越婢加半夏汤<br>麻黄加术汤<br>三拗汤<br>麻杏石甘汤<br>麻黄附子细辛汤<br>麻黄附子甘草汤<br>小青龙汤<br>附子汤<br>真武汤<br>干姜附子汤<br>白通汤<br>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br>四逆汤<br>通脉四逆汤<br>茯苓四逆汤<br>理中汤<br>桂枝人参汤<br>附子理中汤<br>治中汤<br>五苓散<br>春泽汤<br>五苓甘露饮<br>苍附五苓散<br>茵陈五苓散<br>胃苓汤<br>栀子豉汤<br>栀子甘草豉汤<br>栀子生姜豉汤<br>枳实栀子豉汤<br>枳实栀子<br>豉加大黄汤<br>栀子干姜汤<br>栀子厚朴汤<br>麻黄连翘赤小豆汤<br>栀子柏皮汤<br>茵陈蒿汤<br>大黄黄连泻心汤<br>附子泻心汤<br>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br>生姜泻心汤<br>旋覆代赭石汤<br>十枣汤<br>白散方调胃承气汤<br>大陷胸汤<br>大陷胸丸小陷胸汤<br>……<br>第八讲 伤寒附法<br>第九讲 增辑各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