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活血化瘀 六郁为病,以气为先,互为因果,从而形成气滞痰瘀之病理变化,或壅或阻或积,因而变生种种病变,而针刺的良性刺激以及神经的反射作用,能振奋经气,促进血液循环的加速,使人体气血畅通。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消,从而达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瘀散气行,其结自消;气行痰消,其积可化。
7.消食导滞 中医认为“饮食内伤,百病丛生”。由于脾胃受伤而导致运化功能障碍,升降失常,因而致生种种病变,故又有“脾胃为百病之源”之说。而通过针刺脾胃脏腑经脉之足部相关穴位,或辅之其他相应经穴,能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使脾胃功能正常发挥,以治愈疾病。
8.理气止痛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于全身。健康者气血畅通、周流不息,有了疾病则气血失和、壅滞不通。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因此其治疗原则是疏通气血、舒筋活络。而足针刺激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强血液循环,因而有疏通气血和经络的作用而理气止痛。
9.扶正祛邪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正邪相争的具体反映,《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病后,若正盛邪祛则病情缓解,正虚邪盛则病情加重。因此,运用针刺的补虚泻实的手法,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即运用针刺的补法可以扶正,泻法可以祛邪。而在临证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邪正盛衰程度来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先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