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好中医”,既是使命,也是奋斗的目标。入学后,看到老师中一位位医界名家高手展现在讲台上,他们知识渊博,中医功底深厚,施师自忖并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好中医,就要读好经典,像前辈一样,打好基本功。后来施师在回顾6年大学生活时,百感交集,虽然有许多时间用来下乡劳动,参加市郊除害灭病,搞卫生大扫除,甚至交给他带领同学用土法炼钢、制造滑翔机等任务,浪费了许多时光,但施师还是认为他们这批中医学子是很幸运的,最大的收益是得到名家的嫡传,程门雪、黄文东、章巨膺、金寿山、殷品之、石筱山、陆瘦燕、陈大年、顾伯华、徐仲才、丁济民、王玉润、裘沛然等老师,他们授课理论联系实际,深刻动人,启迪后学的大家风范迄今依然历历在目,老师的学识是他们毕生探究的积累,老师的经验是前辈活人万千的延续,能得到这些大家的指点迷津,会使你茅塞顿开,但往往是可期而难遇的。施师这一辈能在大学期间相逢而且相得了,作为后学的一代中医人不能不说是上天赐予的机遇。1960年在完成前期教学后,按照教学计划有半年下临床进行中期实习,施师被安排在当时的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这里虽然被称为是门诊部,位于青海路,却有如三江之源,是建国后上海和北京许多著名中医机构中医名家、骨干人才的输出地。建国之初,上海的许多著名中医响应政府号召,放弃私人开业,走公立兴医之路,首先就汇集到这里。在半年的教学实习期间,先生有机会跟随朱小南、蒋文芳、严二陵、袁杏佛等名医抄方,后来在1962年毕业实习时,又在上海市第一、第四人民医院得到夏理彬、周文哉等名家的教导,有幸感悟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老师们都是学有建树的专家,且多为名门高足,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对学生认真负责、言传身教,在临床实践中,能较生动地体验到《内经》的整体观、天人相应的理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