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泛论<br> 滋阴疗法发挥<br> 滋阴疗法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疗法的理论依据始于《内经》,临床实践起源于汉代张仲景,继而发扬于金元医学家朱丹溪,此后张景岳、喻嘉言、李中梓等历代医学家均对滋阴疗法有新的贡献,及至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对养阴疗法更有发挥。<br> 滋阴(也称补阴、养阴、育阴、益阴)疗法,应用范围广泛,不仅用于外感温热病,更常用于内伤杂病,它也寓于清热、益气、发汗、攻下、和解等治法中。如滋阴清热,滋阴补血,滋阴益气,育阴解表,滋阴通便,养阴疏肝,养阴和胃等。这一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临床特色,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全面考虑病人的阴阳盛衰,正邪消长情况,灵活应用,可以提高疗效。<br> 一、概念及生理病理<br> 中医关于“阴”的概念阐述颇多,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阳”相提并论的,阴为有形的物质,阳为无形的功能,即所谓“阳化气、阴成形”。通常用“阴精”或“阴液”以代表人体五脏所藏的精华,如《灵枢·本神》篇说:“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说明阴液对人体的重要性。阴液不足,可以致病;阴液耗竭,可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恶果。<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