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内经临床发挥
0.00     定价 ¥ 59.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271310
  • 作      者:
    吴弥漫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内经临床发挥》作为医家之宗、百科之母,不仅确立了中医理论体系的规模,而且奠定了中医的学术风格和思维模式。掌握和领会《内经临床发挥》学术,并用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是培养中医理论素质,发扬中医学术特色,提高临床疗效的必由途径。《内经临床发挥》内容共分10章,归纳、总结《内经临床发挥》的基本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并加以阐释发挥,同时联系后世各家学说并结合病案举例,讨论这些学术理论的临床运用。对于已经初步掌握《内经临床发挥》理论的中医药T作者,通过《内经临床发挥》的学习可以对《内经临床发挥》理论体系有更深入、系统的理解,能够从更高层次上把握其学术思想及临床运用,进一步提高《内经临床发挥》理论素养。书末附有专篇介绍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推算方法,为领会和掌握中医这一独特学术理论提供学习内容和参考资料。
  《内经临床发挥》作为《重读中医经典丛书》中《内经临床发挥》的高级篇,可供临床高年资主治医师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争议甚多,成书于上古之说固然不能成立,但有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者,有认为成书于汉代者,亦有人据书中有“黔首”等秦人称谓及“日畎”、“下哺”等记时用语,认为乃秦人所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内经》的成书年代
  应该说,《内经》是一部经过纂集、整理的医学文献总集,成书年代,必须分其各篇的撰写年代和全书的整理、成编年代来考究。《内经》的零散篇章,非出一时一人之手,当是古代多位医家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的总结、著录而成,其成篇有先后,理论观点亦参差有异,且各种不同理论常可并见共存。而从其中一些文字章句引用自汉初文献如《淮南子》、《春秋繁露》看来,不少篇章当是写成于西汉初年以后。但作为一部完整的医学专著并以《黄帝内经》之名行世,则是某一医家对这些零散篇章做了系统的加工整理而成。从其理论较诸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史记》所载汉初淳于意(仓公)医案更为精确、完整,特别是其已经全部应用汉初董仲舒所确立的“今文经”五行学说(仓公尚用古文经五行学说),以及其他大量考证资料看,其成编行世不会早于西汉前期。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黄帝内经》是先秦至西汉时期的医学文献总集,它汇集了汉初以前不同学派、不同医家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但该书在西汉时期经过某一医家的系统整理、编纂而成书,其成编时期应在汉文帝之后、汉成帝之前,即公元前2~公元前1世纪之间。(二)《内经》的作者
  《内经》题名为黄帝、岐伯等所作,其实是作者之伪托。在印刷术,特别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书籍靠竹帛刻写、传抄,传播困难。作者编著书籍的目的和动机在于使自己的学说能为世人所了解接受并能行世传播,因此书成以后,每每托名于先圣前贤,以提高其知名度,冀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即《淮南子》所说的“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古医经之《本草经》托于神农、《难经》托于扁鹊,均是其例。
展开
目录
总前言
前言
第一章 《内经》学术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第一节 《内经》简介
一、书名取义
二、成书年代与作者
三、《内经》的沿革
四、《内经》注家和注本
五、《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及其形成背景
一、《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
二、《内经》学术的形成背景
第三节 《内经》学术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一、《内经》学术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
二、《内经》理论是临床各家学说的渊源
三、《内经》理论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
四、当代医家对《内经》学术理论的创新性运用

第二章 《内经》阴阳五行学说的临床运用
第一节 《内经》阴阳五行学说概要
一、《内经》专论阴阳五行学说的篇章
二、《内经》关于阴阳概念和阴阳法则的论述
三、五行的含义和生克乘侮规则
第二节 阴阳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指导诊病辨证
二、指导治疗立法
三、归纳药物性味,指导,临床用药
第三节 五行学说与中医临证
一、五行归类法则的临床运用
二、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的临床运用

第三章 《内经》的藏象学说及其临床运用
第一节 《内经》藏象学说概要
一、“藏象”的概念
二、《内经》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内经》藏象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二、《内经》重视肾气、肾精理论的临床运用
三、“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内经》的经络学说及其临床运用
第一节 《内经》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经络和经络学说
二、经络系统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病变机理
第二节 经络学说在诊断疾病中的应用
一、经络在四诊中的应用
二、经络在辨证中的应用
第三节 经络学说在治疗疾病中的运用
一、经络学说在针灸推拿治疗中的作用
二、药物归经理论
三、其他
第四节 奇经八脉理论在妇科疾病诊疗中的运用
一、奇经八脉与妇女生理的关系
二、奇经八脉与妇科疾病的关系
三、奇经八脉与妇科疾病的治疗

第五章 《内经》病机学说及其临床运用
第一节 《内经》病机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病机的含义
二、《内经》病机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内经》的病因观与“三因”说
一、“生病起于过用”
二、“生于阳”、“生于阴”的病因分类法
第三节 《内经》的发病观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一、“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发病观
二、“两虚相得”发病观的临床意义
三、体质与发病
第四节 “六气”病机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一、“六气”的含义
二、六气病机的实质
三、六气病机的研究方法
四、六气病机的临床意义
第五节 《内经》对营卫病机和病变的认识
一、营卫抗邪功能失常与外感病机
二、营卫运行节律失常与不寐病机
三、营卫开合失常与汗证病机
第六节 阴阳虚实所致的内外寒热病机

第六章 《内经》诊法学说及其临床运用
第一节 《内经》诊法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内经》论述诊法的主要篇章
二、《内经》诊法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内经》诊法学说的学术意义
第二节 《内经》论诊法原理和诊病原则
一、《内经》论诊法原理
二、《内经》论诊病原则
第三节 《内经》论脉诊
一、《内经》所载的四种不同诊脉方法
二、脉学基本理论
三、脉象主病
四、其他部位按诊
第四节 《内经》论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其他部位望诊
第五节 《内经》诊法学说的方法论特点
一、重视全面诊察
二、重视疾病整体状况的诊察
三、诊病重视时、地、人的差异性
四、“比类奇恒”
五、“以表知里”
六、“左右上下,各如其度

第七章 《内经》治则治法学说的临床运用
第一节 《内经》治则治法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治则概念和治则学说的内容
二、治法的概念及《内经》有关治法的内容
第二节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一、寒证、热证的“治求其属”
二、“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学术意义
第三节 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与反治
二、反治法的具体运用
三、应用反治法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反佐法的临床运用
一、反佐法及其治疗作用
二、反佐法的具体运用
第五节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一、“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二、“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第六节 “惊者平之”的引申运用及“以情胜情”治法
一、“惊者平之
二、情志相胜疗法
第七节 “大、小、缓、急、奇、偶、重”七方辨析
一、大方、小方和大制、小制
二、缓方、急方
三、奇方、偶方
四、重方

第八章 《内经》病证理论的临床运用(一)
第一节 《内经》对病证的认识和论述
一、“病”、“证(症)”与“病形”、“病能”
二、《内经》对病证的命名
三、《内经》对病证的分类
第二节 《内经》辨治热病的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一、热病的命名及其病因病机
二、伤寒的六经分证和“两感于寒”
三、热病的治疗大法及其食复、遗病
四、“阴阳交”的病机、病候及预后
第三节 《内经》对咳证病机的论述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二、六腑咳和“聚于胃,关于肺
第四节 《内经》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一、痹证的病因病机
二、痹证的分类
三、营卫气与痹证的关系
四、痹证的各种兼证
五、痹证的治疗
第五节 痿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痿独取阳明”
一、痿证的病因病机
二、“治痿独取阳明”
第六节 《内经》关于疟病的分类与辨治
一、疟病的病因病机和病候
……
第九章 《内经》病证理论的临床运用(二)
第十章 《内经》的“治未病”理论与养生学说
附:运气学说的学术原理及推演方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