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希利尔讲艺术史
0.00     定价 ¥ 49.8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5600841
  • 作      者:
    (美)希利尔著
  • 出 版 社 :
    贵州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世界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作者不是简单介绍那些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和他们流传千古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作品诞生的过程——伟大艺术品和伟大的艺术家皆有赖于专注力、热情、天赋和机会,他们背后是一个崇拜艺术、欣赏美的时代。希利尔的目标在于,将艺术世界以生活化的姿态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为他们注入持续一生的对于真、善、美的热爱。
展开
作者简介
    希利尔(V.M.Hillyer),美国杰出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小学教育,酷爱历史和艺术,喜欢旅行。出生于马萨诸塞州韦茅斯。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后,在纽约的布朗宁学校教了两年书,随后迁往巴尔的摩,成为卡尔沃特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希利尔创建的小学函授教育体系,即“卡尔沃特学校体系”,惠及世界各地的政府雇员、领事、军官和传教士的子女。<br>    当维吉尔希利尔校长于1899年到卡尔沃特学校走马上任时,他还是一个年仅二十四岁的毛头小伙儿。然而,他有着一颗教师的心——一种天生的异能,了解孩子们需要什么,知道如何讲孩子才能听明白,以及孩子成长的规律是什么。希利尔认为,孩子们写作、阅读和数学的基础必须夯实。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学生应当接受历史、艺术、地理和科学的系统教育,意在培育熟稔周遭世界各个方面的全面型学生。希利尔痛感传统教科书的枯燥无味,立志为孩子编写一套读起来兴味盎然的历史、地理和艺术读物,这便是《希利尔讲世界史》、《希利尔讲世界地理》、《希利尔讲艺术史》。<br>    卡尔沃特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叙述和模仿。其次就是辅佐以希利尔先生亲自发明的游戏和教具。他的目标在于把整个世界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为他们注入持续一辈子的对于学习的热爱。<br>    希利尔先生的天赋流传千古。由于他本人的远见卓识,《希利尔讲世界史》、《希利尔讲世界地理》和《希利尔讲艺术史》直到今天仍是卡尔沃特学校的教材,他的教学方法仍然没有过时。他的远见超越了卡尔沃特学校的围墙,给予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孩子们接受卡尔沃特教育的机会。<br>    希利尔先生是一个多产作家,执笔写作的书籍达八本之多,还有数不清的教育随笔。《希利尔讲世界史》是他最知名的著作之一,也是最受儿童欢迎的历史教材。对孩子们来说,希利尔先生讲述历史的方式如此奇特和妙不可言,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收获了无穷的乐趣。此书自1924年首印后,不断修订再版,至今仍然是卡尔维特的明星教程和四年级学生的主打课。<br>    希利尔语录:“最好的老师是能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激起他们对知识渴望,引导他们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更好的事物,并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正的文化注入学生灵魂深处的老师。”<br>    美国政府采用卡尔沃特课程<br>    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卡尔沃特的教程开始为派遣到日本和韩国的军人后代所采用。军队对于卡尔沃特材料的使用量在今日仍然相当可观。同时,卡尔沃特课程得到了美国外交部的大力推荐。截止20世纪50年代,每年通过货船运输到海外的卡尔沃特教材重量超过了85吨。
展开
内容介绍
    艺术史上有过数不清的风格流派,什么印象派、后印象派、拜占庭风格、哥特风格……光看这些名词就让人目不暇接了!希利尔化繁为简,将艺术知识和艺术鉴赏变成了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片段。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伟大的艺术家都需要葆有一颗赤子之心。希利尔以平实的方式,揭示出了伟大艺术最平易近人的一面。<br>    本书配有大量珍贵的插图,展示文中所提及的艺术作品,使文字的讲述更加具象。
展开
精彩书摘
    1第一部分  绘画我在听老师讲课,手里拿着一支铅笔。在我课桌上有两个相距大约一英尺宽的小点。我漫不经心地用铅笔尖在一个点上戳了一下,又在另一点上戳了一下。这两点就成了一又小眼睛。我在每眼睛周围画上一个圈,然后用一条弧线把两个圆圈连起来,就成了一副眼镜。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绘画<br>第一章  世界上最古老的图画<br>第二章  这幅画出了什么毛病?<br>第三章  宫殿上的拼图<br>第四章  (让人误以为真的)愚人画<br>第五章  瓶瓶罐罐上的绘画<br>第六章  耶稣像和基督教徒<br>第七章  牧童画家<br>第八章  天使般的弟兄<br>第九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br>第十章  罪恶与布道<br>第十一章  伟大的老师和“最伟大的”学生<br>第十二章  画画的雕塑家<br>第十三章  列奥纳多·达·芬奇<br>第十四章  六个威尼斯画家<br>第十五章  裁缝之子和光影大师<br>第十六章  佛兰德斯人<br>第十七章  两个荷兰人<br>第十八章  德国画家<br>第十九章  遗忘与发现<br>第二十章  话说西班牙人<br>第二十一章  风景画和广告牌<br>第二十二章  动荡的年代<br>第二十三章  后来居上<br>第二十四章  三个不同的英国人<br>第二十五章  穷画家们<br>第二十六章  最重要的角色<br>第二十七章  后印象派<br>第二十八章  非物象画派和超现实画派<br>第二十九章  其他现代派画家<br>第二部分  雕塑<br>第一章  第一座雕像<br>第二章  巨人像和矮人像<br>第三章  基路伯和国王<br>第四章  大理石雕像<br>第五章  自然的站姿<br>第六章  最伟大的希腊雕塑家<br>第七章  菲狄亚斯之后<br>第八章  石膏模型<br>第九章  小珍品<br>第十章  陶土塑像<br>第十一章  半身像和浮雕<br>第十二章  石头里的故事<br>第十三章  天堂之门<br>第十四章  寻找宝藏的人和一个秘密<br>第十五章  第二优秀和最优秀的骑士雕像<br>第十六章  四合一<br>第十七章  切利尼和他的珀耳修斯青铜像<br>第十八章  米开朗基罗时代前后<br>第十九章  一个意大利人和一个丹麦人<br>第二十章  邮票上的头像<br>第二十一章  狮子、圣人和国王<br>第二十二章  精美的礼物<br>第二十三章  思想家的思想<br>第二十四章  现代雕塑<br>第三部分  建筑<br>第一章  最古老的房子<br>第二章  神庙<br>第三章  “土饼”宫殿和神庙<br>第四章  完美的建筑<br>第五章  女式建筑<br>第六章  建筑新风潮<br>第七章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br>第八章  建筑边饰<br>第九章  早期基督风格<br>第十章  早期东方基督教风格<br>第十一章  黑暗中的一线光明<br>第十二章  圆拱<br>第十三章  城堡<br>第十四章  高耸入云的建筑<br>第十五章  献给圣母的赞歌<br>第十六章  乡村教堂<br>第十七章  环游欧洲<br>第十八章  芝麻开门<br>第十九章  麻烦的圆顶<br>第二十章  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br>第二十一章  英国建筑<br>第二十二章  “商标”建筑<br>第二十三章  打破陈规<br>第二十四章  英国文艺复兴风格<br>第二十五章  从小木屋到大房子<br>第二十六章  华盛顿首都和国会大厦<br>第二十七章  “彩虹”建筑和“葡萄藤”建筑<br>第二十八章  摩天大楼<br>第二十九章  建筑新思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