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西医学的生命认识观<br>第一章 现代医学的生命认识观<br>第一节 现代医学注重于对生命现象的描述<br>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缺乏使得现代医学面临众多的疑问<br>第三节 原子论思想促使西医关注生命物质而不是生命本质<br><br>第二章 中医学将传统文化中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引入医学领域,形成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br>第一节 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世界的核心<br>第二节 古代医家将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引入医学领域,形成对生命本质的认识<br>第三节 中国传统道器并称的认识观使得中医对人体解剖的认识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br><br>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过程中需要遵从有限性原则<br>第一节 有限性思维原则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形成<br>第二节 西医在无限思想指导下重视对生命物质基础的研究<br>第三节 有限性思想有助于生理参数的阴阳划分<br><br>第二部分 生命现象的本质<br>第四章 生命现象运行的原动力:气与能量<br>第一节 能量守恒定律是推动生命运行的核心定律<br>第二节 质量守恒定律是生命现象中的核心规律<br>第三节 生命现象中的气等同于能量代谢<br><br>第五章 认识生命本质<br>第一节 细胞中生命本质是遗传信息指导下的能量代谢过程<br>第二节 多细胞个体的生命本质是伴随干细胞在分裂分化过程中的能量代谢过程<br>第三节 多细胞生命现象的基础仍是单细胞生命现象<br>第四节 临床医学中的核心问题<br><br>第三部分 生命现象的运行机制<br>第六章 五行学说和脏腑理论:阐述生命运行机制的纬线<br>第一节 传统语言使得解剖器官转变为脏腑理论<br>第二节 能量代谢过程是对解剖器官进行五行划分的基础<br>第三节 干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是脏腑五行相生的生理基础<br>第四节 细胞中阴阳五行学说的物质基础<br><br>第七章 脏腑理论的现代生物学基础<br>第一节 脏腑肾:生命现象的源头<br>第二节 脏腑心:生命现象的调控中枢<br>第三节 脏腑肝:气机生发之地<br>第四节 脏腑肺:气机的肃降之地<br>第五节 脏腑脾:生命现象的后天之本<br>第六节 中医六腑的生理学本质<br>第七节 机体组织和细胞功能的五行划分<br><br>第八章 中医六经学说:阐述生命运行机制的主线<br>第一节 中医六经形成的思维基础和划分<br>第二节 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br>第三节 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br><br>第九章 中医学中重要概念的生理基础<br>第一节 中医学中血的概念描述了干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br>第二节 中医学中痰、湿、水等概念描述了现代医学中的炎症现象<br><br>第四部分 系统生物学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前景与应用<br>第十章 二进制数学与大脑生理功能机制<br>第一节 《周易》是二进制数学形成的基础<br>第二节 二进制数学是神经系统信号生成、传递和处理的基础<br>第三节 二进制式的信号传递过程是细胞中信号传递过程的基础<br>第四节 系统生物学的发展需要吸收中医学中二进制的思维方式<br><br>第十一章 疾病产生的天时、地利与人和<br>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病因的认识和存在的缺陷<br>第二节 系统生物学需要重新认识致病因素<br>第三节 中医学中的六淫和七情:疾病产生的人和<br>第四节 中医学中的环境因素:疾病产生的地利<br>第五节 中医学中的五运六气学说:疾病产生的天时<br><br>第十二章 系统生物学与现代医学中的重大临床问题<br>第一节 面临感染,我们无需再恐惧<br>第二节 面临肿瘤,我们仍可以笑对<br>第三节 面临糖尿病,我们需要保持阴阳平衡<br>第四节 中医学为现代医学难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