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只在一瞬间/我爱看的学生励志故事》:
每个人都是棵开花的树
秦若水文
行走在江南的一个小巷口,有清淡幽远的香味袭人而来。有许多游人会停下脚步,深深地吸着鼻子,赞道:“好香,好香。”也有游人会循着香气去寻找它的来源,他们踏着青石板的小径,穿过狭窄的小巷,在一座古老的院墙前驻足。那里是香雪花海的世界,圆冠的枝头开满了绯红的花,如云如霞。赏着这美丽的花,嗅着这馨郁的香,有人问,那墙内是什么啊?呵呵,那墙内是这棵开花的树啊!
墙内是什么?很少有人静下心来问自己。大家都知道“墙内开花墙外香”,墙外的人早就嗅到了十里外的香,而墙内的人天天在那棵花树旁走来走去,却很少停下脚步来仰视一下它的存在,因为在他们的眼里看到的是花树粗糙的黑褐色树皮。确实是这样,大多数时候,人都是把眼光盯向外面,啾向远处,很少把目光收回来,放在自己的身边。
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显庆六年,长安玉华寺来了一个小沙弥,初来乍到的他被安排每天在寺内扫地打杂。这个既聪明又能干的小沙弥,把院落打扫得一尘不染,什么杂务活在他手里,一会儿工夫就做好了。这个小沙弥呢,有个高远的志向,他的目的不在于扫地打杂,而是想成为一个得道高僧。在玉华寺里待得时间越长,他越觉得距他的人生目标越远。因为,他发现,身边的僧人们都太平常,他们统一的光头,统一的灰布衫子,统一的早课晚课,统一的低头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看上去像高僧的样子。特别是角落里禅房的那个老和尚更是相貌平常,生活简单,除了吃饭,就是看经书。
他决定离开玉华寺到另一个香火兴隆的西明寺去实现他的人生目标。玉华寺的住持说,好吧,你再去给后院那个禅房里的老僧送次茶水吧。回来后,住持问,你去时,那位老僧在干什么?小沙弥说,在埋头看经书。住持又问,你觉得他怎么样?小沙弥说,他很普通啊。住持接着问,你可知他是谁?小沙弥不屑地说,一个又老又不爱说话,又有些不修边幅的老僧。住持捋着胡须笑了,说,他就是三藏大师啊!啊?小沙弥惊叫起来,原来他就是名震五竺的玄奘大师啊。我每天都在他身边转来转去,想不到我就在真佛身边啊,那我还走什么。
小沙弥没想到一个看似普通的老僧竟是名震四海隐于此处译经的玄奘大师,他身边的这个人太宁静了,宁静得让他可以去忽略不计,而他的眼光却被西明寺那沸沸扬扬的香火所吸引。人往往就是这样,对自己身边的人熟视无睹,眼光总是越过身边,向远处观望,希望看到会念经的外来和尚,从而多次酿造“有眼不识金镶玉”的笑话。
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身藏不露的高人,或在这个方面很专业,或在那个方面有特长。而他们往往是用最朴素的外衣来包裹自己,他们最绚丽、最芳菲的花朵常常开在高处,开在身边人看不到的地方。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你不想俯下身子来尊你身边的人为师,那么,最起码不要小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都是一棵开花的树。
今天是明天的种子
孙君飞文
法国孩子路易·威登出生于乡下一个木匠之家,14岁之前他接触最多的就是飞溅的木屑。
在路易·威登14岁时,村子里来了两位打扮时尚的年轻人,他们嘲笑村民们衣着老土,“这个鬼地方怎么月亮都显得那么肮脏!”这些话深深地刺伤了路易·威登,他决心要去巴黎,看看那里的人和月亮究竟有什么不同。
一路颠沛流离,路易·威登终于来到巴黎,却发现这里的月亮并不比家乡的干净圆满,人们的装扮倒让他大开眼界。这个赤贫的孩子在巴黎无亲无故,生活异常艰难困苦。后来,他竟饿倒在一家高档皮箱店门口,好心肠的店主将其救起。他醒来后,请求店主容留他当一名店员。店主拒绝了他,因为该店只收手艺高超的师傅,而路易·威登只会木匠手艺。
经过一番坎坷挫折,路易·威登终于在巴黎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当了一名普通的捆衣工。他十分珍惜这份工作,虚心向师傅们请教,刻苦钻研实践,力争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缺。他始终相信:今天所学的一切都必将成为明天的种子,不能用过于功利的眼光来看待眼前所学的一切,它们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不会毫无价值。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