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弱化,宋朝是个拐点。宋朝在尚武精神上的教训体现在五个方面。
1.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宋朝开国与汉朝、唐朝不同。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汲取五代时期军人拥立皇帝的教训,为了控制军权,防止军人政变,采取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宋朝实行“文人管兵”的原则,政府尊重优待文官,轻视抑制武官。南宋时刘克庄有诗曰:“先皇立国用文儒,奇士多为笔墨拘。”宋朝虽然能够勉强统一中原,但始终不能建立如隋唐那样的强盛国力,没有那种大帝国的风范和气度,始终是偏安之局,不能解决外患、对抗外侮,形成“强唐”和“弱宋”的显明对比。
2战略思想的失误。这突出表现在“先南后北”和“定都开封”上。赵匡胤在开国时,没有继续采取后周世宗的北伐战略,而听赵普的建议,做了一项重要而不高明的决策,就是改变了原来的北伐战略,采取先南后北的作战计划。因为当时南方诸国比较弱小,易于征服,而北面的辽国则比较强大,不容易击败,因此就避重就轻。这实在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等到南方平定再来北伐,其兵力已成强弩之末,有利的战略机遇已经错过,于是宋朝就失去了统一北方的机会,偏安政权也就成为定局。宋太祖在平定南方后再开始北伐,生前三次进攻均劳而无功。政治家要在开国时士气最旺、国威最盛的时候,首先击败强敌。宋朝始终偏安,不能统一整个中国,重要原因就是先南后北战略决策的失误。而宋朝定都开封,从地略观点看,是一个不适当的决策。因为在当时情况下,敌人如果放骑兵长驱直入,用三四天就可以到达黄河北岸。而开封位置在黄河南岸,地形平坦,无险可守。由于五代均以开封为国都,开封又有漕运的便利,长安、洛阳两地在战争中又破坏严重,这些虽然是定都开封的理由,但是这种图近利以苟安的决策,为宋朝埋下后患。
3.战略体制的缺陷。这突出表现在“强干弱枝”与“分权制衡”上。宋朝采取集权中央、削弱地方的体制,地方洲县不仅没有自卫的兵力,而且也没有建设的财力。特别是在兵役方面,兵员以招募为主要来源,应募者不是无业游民,就是亡命之徒,其素质不佳。然后把其中比较好的集中在都城,称之为“禁军”;剩下的低劣人员则分驻各地,称为“厢军”,后者毫无战斗力,但是也同样吃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