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至春秋战国的丝织装饰图案
殷商以前,中国的先民们利用自然界生长的桑树资源养蚕,利用蚕丝制作织物,但数量甚少。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在衣着方面需要的增长,古代先民设法通过人工栽培桑树来扩大养蚕的规模,以提供更多的衣着原料。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蚕、桑、丝、帛等文字记载,表明当时的蚕桑丝织业发展已经很普遍。在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和山东益都苏埠屯商代大墓中,西周的墓葬中均出土过玉蚕。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商代玉戈上的雷纹绮印痕和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所藏的青铜钺上的回纹绮印痕以及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和河北藁城商代遗址出土的粘在青铜器上的斜纹绮,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丝织实物。
商代丝织物品种已经很丰富,丝织技术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甲骨文字中涉及丝织工艺的文字有丝、纺、缫等。出土文物中有用于包裹青铜器的丝织物,出现绮、纱、缣、纨、罗等品种。绮是平纹地起斜纹花的丝织物;纱是表面有均匀方形孔眼的纱组织丝织物;缣是双根并丝所织的比较粗厚的平纹丝织物;纨为薄型或超薄型织物;罗是用纠织法以地经纱和绞经纱与纬纱交织,形成椒形绞纱孔隙的丝织物。商代丝织物中有缣、绮、罗等。这些丝织物代表了商代丝织丁艺的水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