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固结围岩中,如降低水位过度,会出现干燥流沙现象。根据地质条件,考虑其渗透性,在可能的黏聚力的条件下,调整和控制含水率是很重要的。
掌子面有涌水时,涌水易向支护底部集中而妨碍作业,同时使底部围岩劣化,因局部压密而造成支护下沉,产生支护变异和断面异常等。
侧壁有涌水时,喷混凝土会黏附不良,或不能施工。对一定程度的涌水,可增加速凝剂的添加量,或采用金属网等,提高混凝土的黏附性。因施工后的涌水冲刷,会在衬砌与围岩之间形成空洞等附着不良现象,要十分注意。施工时,将涌水部分集中进行排水是很重要的。
周边涌水是造成施工效率大幅度降低的重要原因。涌水一般向隧道坡度低的一侧流动,在逆坡施工时,需要强制排水。在易于泥化的地质条件下,不能利用坡度排水,需配置足够的水泵。对突发的大量涌水,要增加辅助设备。从竖井或斜井开挖时,要有独立的排水用电源,并准备好预备电源。因涌水使路基地层劣化,施工效率降低,重型机械的行走不安全等,这是造成洞内事故的直接原因。必须对洞内排水给予足够重视。
孔隙水会降低围岩的内摩擦角,危及掌子面的自稳性,渗透水流也会造成细粒流失的现象。
涌水的冲刷会在喷混凝土的背后造成空洞,而在以后的水作用T,空洞会逐渐扩大,造成隧道变异和二次衬砌质量降低。二次衬砌施工前,要充分调查漏水地点的背后是否有空洞,必要时,应用砂浆充填和设置导水系统、防水板等。
施工后,因隧道周边渗水的存在,在仰拱或路基下的分界处,会形成积水,此积水的侵蚀有时会形成围岩空洞。有此种可能的情况时,要铺设中央集水管或调查洞内水沟的高程。
因隧道施工而采用降低水位方法时,会形成周边地层的压密下沉,这是造成地表下沉的重要原因。在施工前就要考虑地层的特性,做好施工计划。特别是有地面结构物时,要调整变更止水方法。
同样,地下水位的降低也会造成水资源、水文环境的很大变化,对水利用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在施工前予以调查,进行处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