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奥里翁:龚祥瑞自传》是已故的北京大学著名宪法学家龚祥瑞先生的亲笔自传,龚先生在法学界享有盛名,培养了很多杰出人物,北京大学著名行政法学家姜明安、香港中文大学著名学者王绍光等也曾是他的亲传弟子,罗豪才先生也曾与他共事多年。
《盲人奥里翁:龚祥瑞自传》是龚祥瑞先生在82岁开始以3年时间亲笔写就的,完成之后不久就过世了。这部手稿经历了15年才首度出版。很多学者知道有这部手稿的存在,但都不曾亲读。今年是龚祥瑞先生诞辰100周年,特以此书的出版来纪念这位中国现代法学的先驱者。
这本自传生动再现了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法、政、学界的风云变幻和龚祥瑞先生波澜壮阔的人生体验。龚祥瑞先生生于1911年辛亥革命之年,青年时候留学英法,归国后历经国共两个时期的风云变幻,长期在政、学两界奋斗,在民国时期,龚祥瑞曾受蒋经国的器重,主持青年干部的培训,新中国建立后,龚祥瑞也经历过“漏网右派”劳动改造之苦,但一直潜心于学,翻译著作,传播思想,培养学生。
《盲人奥里翁:龚祥瑞自传》针对法学与人文阅读群体,文字优美。
展开
龚祥瑞先生是我的老师,是我们北大法学院77级的公法学任课老师,我们这一代北大公法学生对公权力和公权力失控的危害以及规范、控制公权力途径的认识主要是从听龚先生的课开始的。我个人被龚先生领进公法学这片广袤之地后,就一直在行政法(公法的主要部门法)领域耕耘,而且继续在这一领域耕耘注定是我终生的事业。
无论是对于公法学者,还是对于普通人、普通公民,《龚祥瑞自传》均值得一读。一个人应该怎么对待自己、对待家庭、对待爱情、对待事业、对待朋友、对待国家?该书会留给你许多许多的启示,龚先生的人生会留给你许多许多的思考。对于我们的政治家,我们的执政者来说,《龚祥瑞自传》也值得一读。领导一个国家,执掌一个政府,应如何对待人民,如何对待知识分子,如何慎用权力,是否也可以从本书,从龚先生一生的悲喜剧中悟出点什么和有所启示呢?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姜明安(北京大学发学院教授 著名行政法学者)
这部回忆录记载了本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各处求学、工作、生活的体验。倘有幸终于落入您手中,并使您感到真实而亲切,那就足以表达我对您的忠诚了。正像1949年以来我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组织和群众“交心”一样,在此书中,我不拘于任何被动或主动的形式,畅所欲言,因而可以希望从您那里得到宽容抑或公正的回应。
但我应该立刻接着声明:本人既不想迎合您——高贵的读者;也不想讨好官方——绝对的权wei;更不想为所经历的表面不同、实质相似的社会妄加歌颂或诅咒,而只想反映自己内心世界一鳞半爪的感受。
zui后,我还想声明,本人并无在有生之年出版自传之意,却存“藏之名山传诸后世”之心,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也确信它必有问世之日,并能为吾人赖以生存的慈悲世界增添一份信念、一缕希望、一片爱心。
——《龚祥瑞自传 后记》
我写本书始于1993年7月,我已82岁,却还没有把孩子的事丢弃。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半世纪前的往事,仿佛依然历历在目。
自1930年起我离乡背井,远走各地。这本书将告诉读者我在各个时期、各个地方是怎样在思考和感受的。我将用半文半白的地方语言向他们追述这一点。我希望,这种体裁会使他们爱读这本书;使他们觉得,它不是一本用专业语言编写的法学及政治学教科书,而是在我家里听到的故事。
我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历史传统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但一切传统无一例外地都是历史的过客。所以我既不忽视传统而逃避现实,也不蹈常习故而故步自封。我是在追求中回顾,又是在回顾中追求的。你们可以举把火把我的书烧成灰,但我自信,它的浓烟烈火将化为下一代人的法学之光。
凡是真实的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而且直至今日,我还未能找到区分正确与谬误的界限,这显然是我的生活时代的悲剧。其实不拘什么时代,但凡有血有肉有灵的个体,不论其社会地位是高是低、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美是丑,总是有限的、片面的,甚至是不伦不类、荒谬可笑的。一切事物,即使貌似真实,也未必正确,似应容得下任何性质的批判或扭曲。因为我承认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的不完备性,否则吾人就将丧失追求民主、公平、正义的全部依据了。因此,我要感谢过去与我相遇的所有的人,包括帮助过我或批判过我的人在内。
——龚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