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制造商Portal Player的前CEO伽利·约翰对此深有体会。这家公司当初大获成功,是因为它给第一代iPod提供电子芯片。后来,苹果公司决定不再采用该公司的某款芯片,而在此之前,该公司已为研发这款芯片投入了大量资金,并且开发了一年以上时间,公司也指望它能带来可观的销售收入。2006年4月的一个早晨,这个消息在华尔街得到传播后,该公司的股票暴跌50%。7个月后,该公司被收购,而收购只用了3. 57亿美元,低于之前市值的一半。约翰的最大感受是:“与苹果一起工作令人身心俱疲,而一旦被苹果抛弃,就会很快被市场抛弃。”于是,与苹果一起合作的公司都战战兢兢,惧怕被苹果抛弃的后果,因为这种后果是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忍受的。很多公司的领导者称乔布斯为“魔鬼”,确实有他们的理由。
在苹果公司,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如果有某一个项目失败或是离公司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它的工程师们就会在12小时内被要求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和解释”。
乔布斯是一个唯结果至上的人,他只坚持要结果,而从不会接受任何人性化的安抚。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泄密,乔布斯总是要求口头沟通,而从来不会给出说明技术要求的书面文件。所有供应商对苹果公司的了解都只限于“必须知道”的范围,而不会完全知道苹果到底在做些什么。在乔布斯眼里,为苹果公司服务才是那些供应商存在的合理原因。
但即便如此,那些供应商仍然战战兢兢地忍受苹果的残酷完美主义,害怕被苹果抛弃,因为一旦无法忍受,紧跟着就会被投资者和客户忘却。这是一种在商界中很少见的“魔力”,近乎残酷,只有苹果这样的公司才会具备。
……
展开
——马云
“苹果的产品总被视为艺术品,而它们的创造者——苹果的员工们,也颇有艺术家的特质,每个工程师都是天才,都个性十足。”
——李开复
“我此生最尊重的人不是我自己,也不是巴菲特,而是我视为此生唯一劲敌的史蒂夫·乔布斯。”
——比尔·盖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