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罗棋布的民居群落
以宗族血脉关系为纽带,经过数十代繁衍而成的西递,是众多徽州古民居群落生成、发展的一个样板。斗转星移,岁月更迭。如今,遗存下来的徽州古民居,属于明代的数以千计,而清代的要数以万计。徽州著名的古民居群落有西递、宏村、唐模、南屏、关麓、呈坎、昌溪,等等。世界文化遗产——宏村、西递古民居群,就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440多幢,实属罕见。有着“歙南第一村”称号的歙县昌溪古村,自明代所建的西静庵起,到村北海瑞手书的“务本堂”界止,形成一条长达3公里的古建筑群,其中古民居就有800余幢。位于黄山市徽州区的潜口民宅,设有“明园”和“清园”,当地人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附近的明清建筑,如乐善堂、曹门厅、方文泰宅等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古建筑群,也成了解徽州民居等建筑特色的一个窗口。
千年文化古村呈坎,在解放初期,有明代民宅43处,其中有多座是豪宅。像罗会泰宅,又称老虎洞,整个建筑为两层楼结构,呈正方形,其底层高达6米,整个建筑高度比现代三层楼还高。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周干峙1995年在呈坎考察时,看到许多高大雄伟的两层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建置在海外的徽州古建筑——“荫余堂”,原坐落于休宁县黄村,因为一个文化交流计划,由美国有关方面斥资1.25亿美元,经过7年研究、施工,漂洋过海,“移民”到美国。这栋老房子建于清康熙年间,由黄姓富商建盖,先后有8代黄家子孙居住,拥有16间卧室,以及中堂、贮藏室、天井、鱼池、马头墙等。在搬迁过程中,拆下的砖木石件达1万多件,被装上40个国际标准货柜,运至波士顿,在美国最古老的13家博物馆之一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得以重建、展出。
10多年前,对乡土建筑有过精心研究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曾对黟县的关麓作过深入的考察,在与十几位专家教授详细绘制全村古民居分布图时,陈教授发现:关麓村中的古民居群落竟然呈“九龙戏珠”之势!这一发现,让他非常兴奋。在关麓,同样也遗留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古民居,其建筑式样大同小异,或者说基本能代表徽州各地流行的传统住宅。这个村的核心建筑为“八家”住宅,以清代著名书画家汪曙故居“武亭山居”为首,自北向西依次为“涵远楼”、“吾爱吾庐”书斋、“春满庭”、“瑞霭庭”(双桂书屋)、“问渠书室”、“安雅书屋”、“易安”小书斋。这极具特色的“八家”建筑,是一户徽商人家兄弟八人所建的,外观上八座宅院各自独立,自成单元,每栋宅子都有自己的天井、厅堂、花园、小院,而实际上楼与楼之间,都有门户走廊互相连接、相互沟通,如同一体。这样一来,既可以防备兄弟不和时出现尴尬,更可以联手抵御外族外姓的侵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强大的宗族观念和势力。可惜的是,八家建筑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现有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经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多少代人的艰辛努力,徽州终于形成了民居星罗棋布、村落远近相望的景象。徽州古民居的数量之多、规模之盛、风格之突出、品位之高,是中国其他地方所难以媲美的。一般来说,古民居是指古时遗存的、相对于“官式做法”的民间居住房屋,它与宫殿、府邸、坛庙、陵园等建筑不同,主要满足生活以及生产上的需要,其功能、形式、构造和用材相互适应,巧妙结合。北京、陕西、山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民居各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风格。而安徽民居,主要是以徽州民居为代表。可以说,徽州古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座高峰,它深深根植于优美的新安山水和厚重的徽州文化,同时也映照了纵横商界数百年的徽商风采;徽州古民居是人文与自然相融合而开出的奇葩,是一卷卷古代风情民俗画,有着浓厚的书卷气和薪火相传的烟火气,它为祖祖辈辈的徽州人所认同,并不断地相互影响、适应。
清中叶以后,徽州民居、村落逐渐走向衰落,经历着兵燹战火等天灾人祸的毁坏。清光绪年间,画家黄宾虹从浙江返回歙县老家郑村时,就慨叹今不如昔、凋敝不堪的情景。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徽州古民居,仅是劫后余生的一部分。
在绩溪上庄一个普通的清代民居里,胡适度过了他的童年,前后生活达11个春秋。1904年,胡适冒着寒风走出上庄,十几年后,他奉母命回乡完婚,之后是回来奔丧。最终他渐行渐远,再也没有回来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不仅仅是头顶36冠博士帽的胡适,也不仅仅是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在众多的徽州人心目中,徽州的乡居老屋,就是那一湾载不动的乡愁,是魂牵梦绕的故园家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