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0.00     定价 ¥ 26.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9142509
  • 作      者:
    戴丽三原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戴丽三(1901~1968),著名中医学家,年少即继承家学,随父清代名医戴显臣学医,1919年悬壶昆明其后四十九年行医生涯,潜心攻研歧黄之道,中医临床各科俱有特长,尤擅内科、妇科、儿科、临床屡起疑难重证。享受盛誉,戴丽三1950年8月创办云南省卫生厅总门诊部(省中医院前身)出任主任,1955年被国务院任命为云南省卫生厅第一任副厅长,曾任全国血防科研委员会委员、省中医协会主任等职。戴丽三博览众家,对历代各家著作都有深刻研究,学有心得,特别善于运用《伤寒论》、《金匮》方辨证论治。由于其经验丰富,临床疗效高,制方严谨、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便于学习和临床运用,所创验方。被中医后学争相传抄,均以先睹为快。<br>    戴丽三重视科学的思维方法,推崇唯物辩证法,所著《中医辩证原理》一书,集中论述了《伤寒论》的辩证论治思想,展示了其毕生苦心钻研仲景之学的精深心得。因其精深的医术造诣,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成为云南中医界的学术流派之一。
展开
内容介绍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通过云南省已故著名中医学家戴丽三的部分论著与医案,总结了其临证40余年中对《伤寒论》的部分学术研究成果及其活用仲景方的经验结晶。论著部分阐述了桂枝汤在中医治疗中调和营卫的原理、姜桂苓半汤的组成原理与临床运用、三豆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运用、麻黄人参芍药汤治疗咳血的原理与运用,以及麻疹、牙痛的病理机制与论治;医案部分介绍了75种病证100余例医案的详细诊疗过程,阐述了作者对病因的分析、遣方用药及临证、心得。《戴丽三医疗经验选》语言简练,病例精详,内容丰富,适合各级中医从业者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营卫久虚,还可出现某些较为严重的疾病。《素问·逆调论》指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指出临床上许多肢体麻木,运动受障的某些病证的发生,与营卫俱虚有密切的关系。<br>    除上述者外,有些慢性病的某一阶段,营病及卫,卫病及营,二者不可截然分开。但临床往往易被忽视,或不易鉴别。营卫失调和营卫气化功能不足又是某些疾病发展变化的关键所在。只要纠正了营卫失调或增强了营卫功能,疾病就可逐渐趋向好转。如忽视了调整营卫功能,疾病就会逐渐转向纵深发展或日趋严重。因此紧紧掌握增强营卫功能的调治方法,对疾病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br>    2.桂枝汤方解桂枝汤由桂枝、杭白芍、甘草、生姜、大枣5味药物组成。因其配伍巧妙,故具有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增强营卫功能等功效。本方刚柔相济,补散兼施,扶正祛邪,堪称制方典范。<br>    桂枝味辛,性温,阳也,有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化湿利水之功效,尤能助心肺之阳。其归经人心、肺、膀胱。如临床常用之五苓散,因配伍桂枝助膀胱之气化功能,五苓散才能起通调水道的作用。概括其功用,具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六大功效。<br>    杭白芍味酸,性寒,阴也。取味酸能收敛营阴(即止汗、止血、止津液耗散),性寒能人营,具补血、平肝、止痛之效。<br>    生姜味辛辣,性温,发散风寒,温中止呕。配桂枝增强助卫阳,解肌表,除外邪之功。二者合用为姜桂汤,辛甘化阳,以调周身之阳气。<br>    大枣味甘,性温。配芍药补营阴,二者配伍,酸甘化阴,以滋周身之阴液。<br>    甘草味甘,性平,通行十二经,有护卫中气,调和诸药,安内攘外之功。配桂枝为桂枝甘草汤,能温补心阳;配芍药为芍药甘草汤,能和营养阴,舒挛止痛。<br>    ……
展开
目录
论著<br>调和营卫与桂枝汤<br>姜桂苓半汤的组成原理及临床运用<br>三豆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运用<br>麻黄人参芍药汤亦治咳血之良方<br>麻疹论治<br>牙痛论治<br>阴阳五行之研究<br>医案<br>暑温夹疠<br>夹阴伤寒<br>头痛八例<br>捻颈风<br>伤寒太阳少阴两感证<br>太阳少阳合病<br>太阳阳明合病<br>三阳合病<br>寒入厥阴救逆<br>高年中风<br>类中风<br>真热假寒证<br>戴阳证<br>“阴阳交”二例<br>失血后阳虚寒战<br>阳虚寒湿<br>心肾阳虚,不耐燥烈<br>风水<br>肾虚全身浮肿<br>虚损浮肿<br>肝虚脾湿,下肢肿痛<br>脾虚肺燥,干咳浮肿<br>阴寒浮肿烦喘<br>痹病发黄,神识错乱<br>风寒湿痹<br>湿热两膝肿痛<br>左臂疼痛<br>血痹<br>右肢抖颤<br>肝寒腹痛<br>胃脘痛二例<br>嘈杂二例<br>隔食症<br>噎膈<br>嗳气不止<br>饮癖<br>寒闭肺气,咳嗽肋痛<br>阴虚肝气横逆二例<br>疟病阳气大虚<br>中气暴脱,寒热似疟<br>温疟<br>黄疸三例<br>胁肋麒胀疼痛<br>鼻衄三例<br>失眠<br>痰闭心窍<br>暑湿癃闭<br>脏寒癃胀<br>阳痿不育<br>口眼喁斜二例<br>牙宣(齿衄)<br>口臭<br>便血<br>食物中毒<br>崩漏六例<br>经漏血尿<br>阴道出血并发紫斑<br>胎漏<br>产后发热三例<br>阳虚中寒,发热咳喘<br>寒凝经脉,耳后起核<br>肺结核表邪失解<br>顿咳(百日咳)<br>蛔厥腹痛<br>小儿风痉频发<br>疳积二例<br>鹤膝风<br>中耳炎<br>内外痔疾<br>大头瘟<br>斑秃<br>视物不明兼头痛<br>肾虚双目白翳<br>颐肿二例<br>茧唇<br>阴寒舌痛二例<br>口糜<br>颜面疮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