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将人体看成一个运动着的行为过程来把握,主要是从人体各脏腑、经络功能上的联系来揭示人体内部的结构,本质上是研究人体功能动态的。因此,在中医生理学中,脏腑、经络之气的意义不在于其本身的成分构成、物质实体如何,而在于各脏腑、经络之气在生命活动中的具体功能及其运动方式。所以,在中医病理学中,各脏腑、经络之气的虚与实,不是指其形态器质的损伤如何,而是指其生理功能的异常。脏气即五脏之气,指五脏的功能活动。应包括心气、肝气、脾气、肺气和肾气,从以上可知,也就是脏腑之气。<br> 韩师认为肺气是脏气的一种,为脏腑之气,是由肺吸人的清气、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后天之气)与肾中精气(先天之气)运行至肺脏而形成的,有温养肺脏的功能。肺气是肺脏的功能活动,是肺脏在生命活动中的具体功能及其运动方式,有三个层次:①指肺的功能活动;②指呼吸之气,包括胸中的宗气;③指肺中的精气。气不足:指正气不足。《灵枢·口问》:“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呜。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免。”气虚:气的虚衰不足。统指脏腑正气虚弱。《景岳全书·传忠录》:“如心气虚则神有不明,肺气虚则治节不行,脾气虚则食饮不能健,肝气虚则魂怯而不平,肾气虚则阳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气虚则仓廪匮而并及诸经,三焦虚则上中下俱失其职,命门虚则精气神总属无根。凡此者,何非气虚之类?”但肺主气,脾为一化生气血之源,肾为元气之根本,故气虚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素问·通评虚实论》:“气虚者,肺虚也。<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