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情理法与中国人
0.00     定价 ¥ 29.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1195154
  • 作      者:
    范忠信, 郑定, 詹学农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范忠信1959年生,湖北英山人。先后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兼科研处长、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长、法律史重点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法制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并为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奖章,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当代中国法学名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有《情理法与中国人》(合著)、《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等多种。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多种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有1本专著和3篇论文被翻译为英、日、韩文在国外传播。曾获“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什么是法?法有什么用途?法当如何适用?自古至今,中国人的看法与西方人很不一样。在国人的观念中,法律不一定是一个本于自然正义形成的、有内在逻辑体系的强制性规范体系,而是“天理”、“国法”、“人情”三位一体的,是能预防和解决一切纠纷的公共政治技巧或治理术。这一套技巧,其核心成分不是客观、真实、理性、冷峻的科学,而是因事制宜、无微不至的艺术。数千年来老百姓期望托庇的“青天”式循良官吏,是有着父母般人格和爱心的“政治艺术家”。基于这种理念看待国家、社会和人生,基于这类艺术处理各类事务和争纷,从而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法观念体系。

展开
精彩书摘
    中世纪神学大师托马斯·阿奎那说得更明确:“法律不外是对于种种有关公共幸福的事项的合理安排,由任何负有管理社会之责的人予以公布”,“法律是……以共同福利为目的的理性的命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代西方人对法的作用的认识,与古代中国人相比,其侧重点明显不同。西方人比较强调社会生活过程的理顺、调节本身,而不是把重心放在控制、压抑社会生活过程的参与者上。
    举个例子来说吧,“管人”与“管事”的差异,有些像不同风格的交通管理情形。在交通拥挤的季节或时刻,苦于交通事故太多,堵车太厉害,甲交通管理部门干脆下一道指令给各单位:某某时间,非特殊情况(经特别批准),哪些类型的车辆不得上街,或不得经行某某路段。这一下可大大地减少了参与到运行中的车次,降低流量,也可以使事故减少。乙交通管理部门则不然,他们尽量安排路面的合理秩序,如谁走快道,谁走慢道,车速是多少等,还力争扩宽马路,或采用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双用制(即在汽车流量大时可把自行车道划一半过来作机动车道;在自行车流量大时又把机动车道划一半过去作自行车道.规定在每天几点至几点作这样有规律的轮换)。一个注重约束参与者,一个注重改进运行过程,使程序合理化,风格大不一样。
    ……
展开
目录
法理篇
第一章 天理、国法、人情三位一体:法的概念
从“瀵”说起
法即赏罚
国法与王法
法与天理
“法不外乎人情”
情理法兼顾
“情理”与“人情”
第二章 家长的手杖:法的作用
定分止争
规矩、绳墨、权衡
驱人向善
救乱起衰
统一大脑,均平才智
管人与管事的差异
第三章 牧师与刽子手:“德”与“刑”
“教化派”与“刑威派”:共同的“准则法”
“技术法”的差别
差别的原因
第四章 “非礼,是无法也”:“礼”与“法”
“礼”和“法”:各有两重含义
“礼”就是法律
“礼”未必是致刑之“法”
第五章 良心与后果的权量:法律与道德
从赵娥小姐说起
礼法关系问题的产生
立法应符合道德
法律应合何种道德
司法:屈法律以全道德
司法:宁屈道德不枉法律
第六章 “有治人无治法”:贤人与法律
“君子者,法之原也”
远水难解近渴
法的绝对价值比贤人低
刑事篇
第七章 孝道与刑法(上):悖法行孝,君子无刑
纵容犯罪的大孝子
从徐元庆到施剑翘:抗法复仇
孝子不可刑,君子不可辱
畏法不复仇,君子所不齿
复仇的限制与禁止
子为父隐,也是孝行
第八章 孝道与刑法(下):不孝之罪,刑之无赦
“不孝”为元恶
与仇人私和
“干名犯义”
“供养有阙”
“别籍异财”
“委亲之官”
“诈称父祖死亡”
“冒哀求仕”
“匿不举哀”
“居丧嫁娶作乐,释服从吉”
在父祖被囚时嫁娶
犯父祖名讳
违反教令
第九章 服制与刑罚:准五服制罪
亲属关系中的“差序格局”
依服制定罪量刑
亲属相杀伤
亲属相殴相骂
亲属相奸
亲属相盗
第十章 “仁政”与司法:“仁者之刑”
“志善者免”
存留养亲与承祀
矜老恤幼
秋冬行刑
民事篇
第十一章 “无讼”:一个永恒的梦
双面陶像的启示
无争讼便是天堂世界
几千年的中国梦
第十二章 “贱讼”:因噎废食的评价
有讼的原因
古人眼中的“讼”
讼与“面子”“族望”
恶讼的有趣逻辑
讼与政绩
《戒讼说》
第十三章 “息讼”:以不变应万变
德教感化以绝讼源
多方调解以消讼意
惩罚讼徒以儆效尤
“各打五十大板”之理
以不变应万变
第十四章 “辨讼”:“名分之前无是非”
纷繁“名”与“分”
权利义务生于名分
“名分之前无是非”
第十五章 “决讼”(上):伦理关系重于财产关系
古人亦有所有权观念
伦理关系重于财产关系
“通财合食”
“违禁取利”
酌情偿债
第十六章 “决讼”(下):情、理、法兼顾
法律多元,伦常一贯
依“礼”决讼
依“人情”决讼
依“理”决讼
王法、家法及其他
原版后记
附录 《情理法与中国人》:蹒跚学步法史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