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正道 : 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大全集
0.00     定价 ¥ 36.0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502834241
  • 作      者:
    郑文编著
  • 出 版 社 :
    地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现代很多人鼓吹儒学,鼓吹中国传统文化。动不动就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但要他们说出这五千年文明到底是什么,恐怕就有些困难了。
    自汉以后,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曲到明剧。再到满清的大杂烩,都是文学艺术占据了文化的地位,以至于人们一提到文化,便认为是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一提到文化。便认为是烟酒茶文化,根雕文化、古董文化,甚至是绣花鞋文化了!真正的传统文化反被人们忘记得干干净净了!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精华呢?相信你在《正道》中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并且获得生活的智慧和生命的启迪。
展开
精彩书摘
    为人处事的原则中要把“仁”放在首位
    孔子说:“如果我们能够把君子之道立足于仁,那就最好了。如果不选择立足于仁,怎么能够获得君子为人处事的智慧呢?”“不仁的人不能长处在讲究礼仪的环境中,也不能长处在讲究乐和的环境中。仁人是安于实行仁德的,有智慧的人是只要有利于推行仁的事就去做。”
    “仁”是孔子儒家说的核心内容,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其含义在学术界争论达两千年之久,仍无统一结论。
    在孔子以前,“仁”这一概念就已经存在了。像《尚书》、《诗经》、《国语》等书中就经常使用“仁”字。但这些书籍对“仁”字的使用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其含义也是不确定的。孔子哲学上的一大功绩是充分展现和完善了“仁”的含义,使它成为其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在孔子那里,“仁”有如下几层含义:
    其一,仁者爱人。有一次,他的学生樊须问他什么是仁,他回答说:“爱人。”“仁”之一字从二从人,有处理人与人关系之意,引申为爱人。爱人是仁的基本含义,也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首要含义。孔子的学说本质上是一种哲学的人学,是一种躬身修己之学。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如何培养人、造就人、完善人的学问。这种学问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人生实践问题。脱离了人群,脱离了你自身所处的人际关系也就没有这种实践。很简单,“爱人”必须有爱者和被爱者,失去了任何一方,爱人就不能成立了。孔子的爱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古典的原始的人道主义。据《论语》记载:当马厩失火后,孔子当下即问伤着人没有,而不问伤马没有。可见,在他的心目中,马的价值与人是无法比拟的,故而只问人而不问马。他有句“老者安之”,“少者怀之”的名言。这句话典型地体现出他对人的态度。放在今天的环境中,这句话就是尊老爱幼。尊老爱幼,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民族的美德,这一美德的形成与孔子的思想不无关联。不过孔子的爱人并非是无差别、无等级的抽象之爱,它是建立在“尊尊”、“亲亲”的宗法社会关系之上。所谓“尊尊”就是绝对地无条件地尊敬长辈和上司,“亲亲”就是无条件地亲近、爱护自己的亲属。孔子认为尊尊和亲亲是爱的基础和出发点。他所讲的爱,也就是将自己对亲属的爱扩及于他人、国家、社会。
    其二,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制。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曾请教他什么是仁,他说,克己复礼就是仁。一旦实现了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于仁政了。颜渊进一步问他,如何才能达到克己复礼呢?他说:“非礼勿观,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做到视听言动符合道德规范,不能超越道德的界限。这种仁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克制,自我约束,以达躬身修己的目的。仁者爱人是就对象而言的,克己复礼为仁是就自身而言的。在孔子看来,只有真正使自己的视听言动符合礼的规定,达到克己复礼,才能从最终意义上实现爱人的目标,也才能产生对他人爱的感情。从另一个角度讲,对他人关悯程度如何,又是衡量一个人克己复礼的外在标准。克己是修身,爱人是安人。故君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仁的圆满实现。
    其三,仁是推己及人的情怀。推己及人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是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推己及人。
    前者是从积极的角度讲推己及人,它告诉人们,自己有建功立业的愿望,就应该知道帮助他人建功立业。后者是从消极的角度讲推己及人,它告诉人们,自己不愿接受的痛苦、打击、磨难,就不应当施加于其他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情怀实际上是对修己安人的进一步规定,也是爱人原则的具体化。修己如何去安人,推己及人是安人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这种方式和手段又是对仁者、对有爱心的人的起码要求。人人都做到了这一点,人们之间的争名夺利的磨擦,人事间的纠葛、冲突也就化解了,人们之间也就协调、和谐了。这一原则至今仍然是人们出处进退、待人接物应遵循之道。
    其四,仁就是人。《礼记·中庸》载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这就是说仁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一个人一旦失去了仁,他就不是一个理想的人、完善的人、纯粹的人。由此,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学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哲学。在他那里,仁的觉醒,实质上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对人本质的一种显豁。这种入学在春秋时期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殷周以来,神学思想一直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人们认为冥冥之中有一万能的上帝主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春秋以后这种思想不断遭到先进思想家的怀疑乃至否定。人们开始由注重神逐渐转向注重人。孔子的仁学思想正是这一思想转换的反映。虽然在孔子思想中,尚留有天命神学思想的尾巴,如他要求人们“知人命”,“畏天命”,但是在其理论体系中,人无疑是第一位的,是核心,神则是次要的。当有人问他如何事奉鬼神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要人们“敬鬼神而远之”。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相当进步的。
    仁是孔子哲学的最高范畴,研究人是他思想体系的中心。孔子以仁为中心,建立起自己的人本哲学体系。仁贯彻于伦理领域,他主张孝悌与忠恕;贯彻于政治领域,他主张实行德治;贯彻于教育领域,他主张“有教无类”等等。仁既是其哲学的始点,也是其哲学的终点。仁既是对人们的起码要求,又是人的最高境界。
    ……
展开
目录
一、孔子——为人之道
孔子和他的儒家学说
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
为人处事的原则中要把“仁”放在首位
道德准则和自我修养的原则
把“仁”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
君子忧道不忧贫
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礼,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特定的社会角色
要有足够的勇气去“见义而为”
善于忍耐是个人修养与才能的表现
君子要重承诺,守信用,言行一致
切忌不分善恶,死板地守信
犯了错误及时改正,仍不失为君子
做人要求实,做学问要求真

二、老子——处世之道
老子之“道”的非常丰富内涵
老子的最高境界
福中潜藏着祸,祸中萌生着福
要在修身方面下足功夫
在生活中,要能够使自己静下来
要尽量做到少言、慎言
不要自以为是,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待人要公正,不可趋炎附势
以善心去对待一切人,包容他人的个性
谨防骄兵必败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淡泊名利,不过分追求生活享受

三、庄子——养生之道
庄子和他的养生哲学
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
追求自由,建立和谐的人生
人的精神修养是最重要的因素
保持自我本性,不要随波逐流
保持宁静,将自身融于自然万有之中
道德完善之人才能通达生命的真义
养生的关键在于颐养人的精神和灵魂
突破、战胜和切断各种欲望
庄子的养生学中的道家无为思想
庄子天和、人和、心和的和谐观
一定不要过分看重身外之物
是非观念是由人们的“偏见”造成的
要能够打破自己的心理障碍而升华自己的心

四、孟子——君臣之道
孟子和他的“仁政”思想
人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通过施行“仁政”去统一天下
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
制民恒产,从经济制度上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
当好管理者的最大秘诀就是九个字
上行下效,领导者要做好表率
用人就必须有广阔的视野、开明的胸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与民同乐才能受到天下人的拥戴
使人们对利的欲求不超过对义的喜爱
领导者必须恩威并施,刚柔相济
做任何事都应当遵循适度的原则
领导者不仅要把握时势,还要灵活权变
当任贤使能,使各尽其才
奉行仁政,使下属愿意出力

五、孙子——韬略之道
《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
不可忽视孙子兵法中的道德关怀和人本精神
避实就虚,使敌方受到牵制以解围
利用反间计,造成利于我方的结果
努力创造出我强敌弱的形势和格局
作战要随敌情变化而调整战略
先发制人,尽可能抢得先机
在理想层面可求全,在操作层面宜取偏
用兵作战的战略和战术完全可以用于商业
要把决策权充分移交给现场指挥者
领导者当统率全局,对下属充分授权
掌握人的心理,重视“上下同欲”
正当竞争的同时,更要注重适度合作
可以用谋略,不能当骗子

六、鬼谷子——权谋之道
不把任何一种学说当成至高无上的教条
鬼谷子的说服雄辩八术
精心谋划,使用捭阖之术
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才能有效说服别人
明察秋毫,说到对方的心里去
随机应变,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策略
要善于从曲中见直,从不利中见利
施用计谋的成功,全在于因时因事而制宜
优秀的领导者要目光敏锐,能见微知著
可以运用权谋,但不能陷害别人

七、禅宗——得失之道
禅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禅的境界并非逃避,而是包容与超越
要对自己的心灵进行适当的净化
做人要积极,不要消极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心地要善良,处事要老实
真正的得“道”就是看开和无争
以退为进,才是真正的进步
去掉非分之念,忘却世俗之扰
听其自然,超越得失成败
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心胸
自在、快乐和智慧都源于清净的心
一切的美好都来自当下的好时节
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散发美与清香
少欲知足是真智慧,生活悠悠是真幸福
用平常心去品味与享受生活

八、《易经》——天地之道
易经中有积极的处世智慧
十翼开创了《易经》思想发展的新局面
《易经》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
《易经》是阴阳五行思想的理论基石
比较正式的传统《易经》占卦法
《易经》是智慧之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再困难的事都有解决之道
奋发自强,做一个自立的人
为人处世要低调,不可轻举妄动
不断的变革和创新是《易经》最核心的思想
一个人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保持安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