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
儒教
【儒教】历代王朝的国家宗教。因宗奉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故称儒教或孔教。但儒教并非创自孔子,而是比儒家学派要古老很多的华夏民族的传统宗教。这一传统宗教是多神教,以天地祖宗为崇拜对象,其宗教活动以“祭祀”为主要内容,这就是《尚书·尧典》说的“三礼”,即祭祀天、地、祖宗三元神的宗教仪式,后来又统称“吉礼”。这些祭神的仪式不仅是宗教精神的表现,也是等级制度的体现。例如在商代,祭神的仪式常常是由国王亲自主持,不但有颂神、娱神的音乐舞蹈,还要杀活人来献祭。西周立国后,继承了这一宗教传统,同时又注入了宗法制度的新内容,使其成为体现宗法社会等级秩序及其伦理观念的祀典与礼仪。只有周天子才享有粲祀上帝的特权,诸侯只能禁祀自己封地境内的名山大川;天子为自己的祖宗立七庙,诸侯可以立五宙,大夫就只能立三庙,而庶民百姓则不能立庙。这样,就以祭祀天、地、祖宗三元神的宗教仪式为基础,发展起一套政治化、伦理化的礼乐制度,并陆续结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形成了一种政教合一的宗教形式。“儒”作为一种行业,其看家本领就是熟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类似所谓“传教士”。到了孔子时代,这一宗教传统及其礼乐制度开始发生动摇,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这一宗教所代表的文化传统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于是以继周自命,并力图重新阐释传统宗教及其礼乐制度的基本精神,来适应新的时代。他自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于是以传授“六经”的方式来传道,并以“成圣”作为其人生终极关怀,试图在传统宗教及其礼乐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个人赖以“安身立命”、天下赖以“万世太平”的德教,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被后人称为儒家的学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