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方法的中国》包括了: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关于近代中国像的重新探讨、中国的“封建”与近代、天下与国家、生民与国民、作为方法的中国、津田支那学和今后的中国学、法国支那学、日本汉学和中国哲学、写在“儒教复兴”之际等内容。
第一章 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
亚洲正在发生巨大的地壳变动,尽管速度缓慢。一个置身于亚洲四小龙的包围之中不得不对自身的经济“落后”开始有所省悟的中国,正呈现在我们中国研究者的面前。
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其给经济带来的巨大打击仅次于中日战争。从此舞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政治主义、原理主义的时代步人了经济主义、现实主义的时代。
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尤其是在1960年的安保斗争中,中国曾经是台前幕后的主人公,然而现在却退为背景,成为亚洲四小龙成功背后的陪衬,尽管仍然让人有些心怀畏惧。
中国在“文革”前后的巨大变化,使那些从“文革”之前就开始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们困惑不已,当然,他们对“文革”本身就困惑不已。
就我个人而言,我怀着五分批判(对于无原则的夺权抗争和错误的政治路线)、三分困惑(对于破坏了我心目中中国革命形象的日趋严重的现实状况)、两分共鸣(对于尽管如此仍试图在延安重新找回革命原点的主观主义意图〔浪漫主义〕),一直关注着“文革”的动向。也就是说,我也绝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人。至少我没有公开表明自己反“文革”的立场,也无意去批判那些在日本挥舞着“文革”大旗,为毛泽东、林彪抬轿的所谓“文革”追随派。为什么呢?因为我自己也是受到中国革命的感染而走上中国研究道路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我内心逐渐形成的对中国革命的憧憬本质上和那些“文革”追随者是相同的,所以在没有挖掘出自己内部的问题之前,原理上我无法仅仅从政治的角度来批判他们。
第一部
第一章 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
第二章 关于近代中国像的重新探讨
第三章 中国的“封建”与近代
第四章 天下与国家、生民与国民
第二部
第五章 作为方法的中国
第六章 津田支那学和今后的中国学
第七章 法国支那学、日本汉学和中国哲学
第八章 写在“儒教复兴”之际
第三部
第九章 被扭曲的近代中国像——洋务与民权、中体西用与儒教
第十章 一个反“洋务”派的记录——关于刘锡鸿
本书主要相关人物表
后记
附录中国如何成为方法 孙歌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