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作为方法的中国
0.00     定价 ¥ 36.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8036056
  • 作      者:
    沟口雄二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1.7
收藏
作者简介

沟口雄三(1932-2010),生于日本名古屋,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研究生时代师从爱知大学著名支那史家入矢义高,开始李贽文献的阅读和中国思想史研究。先后任东京大学文学部助手、中经琦玉大学讲师,东京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教授。在此期间,他成功地打通了东京大学文学部文史哲的学科限制•建立跨学科的对话机制,并在1985年创建了“中国一社会与文化”学会。他在2007年牵头成立集全日本宋明学者为一体的《朱子语类》,译注刊行委员会,正式启动《朱子语类》日译的二十年大工程。退休后任教于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沟口一生不仅留下具有极大思想;中击力的著述,而且推动了多种国内与国际的大型学术活动。例如与中国学者发起“知识共同体”对话,持续讨论战争的记忆与责任问题等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公与私》、《中国的冲击》等,曾主编出版了《中国思想文化事典》《在亚洲思考》(七卷),翻译有中国宋代佛教典籍《碧岩录》和王阳明《传习录》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方法的中国》包括了: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关于近代中国像的重新探讨、中国的“封建”与近代、天下与国家、生民与国民、作为方法的中国、津田支那学和今后的中国学、法国支那学、日本汉学和中国哲学、写在“儒教复兴”之际等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
  亚洲正在发生巨大的地壳变动,尽管速度缓慢。一个置身于亚洲四小龙的包围之中不得不对自身的经济“落后”开始有所省悟的中国,正呈现在我们中国研究者的面前。
  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其给经济带来的巨大打击仅次于中日战争。从此舞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政治主义、原理主义的时代步人了经济主义、现实主义的时代。
  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尤其是在1960年的安保斗争中,中国曾经是台前幕后的主人公,然而现在却退为背景,成为亚洲四小龙成功背后的陪衬,尽管仍然让人有些心怀畏惧。
  中国在“文革”前后的巨大变化,使那些从“文革”之前就开始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们困惑不已,当然,他们对“文革”本身就困惑不已。
  就我个人而言,我怀着五分批判(对于无原则的夺权抗争和错误的政治路线)、三分困惑(对于破坏了我心目中中国革命形象的日趋严重的现实状况)、两分共鸣(对于尽管如此仍试图在延安重新找回革命原点的主观主义意图〔浪漫主义〕),一直关注着“文革”的动向。也就是说,我也绝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人。至少我没有公开表明自己反“文革”的立场,也无意去批判那些在日本挥舞着“文革”大旗,为毛泽东、林彪抬轿的所谓“文革”追随派。为什么呢?因为我自己也是受到中国革命的感染而走上中国研究道路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我内心逐渐形成的对中国革命的憧憬本质上和那些“文革”追随者是相同的,所以在没有挖掘出自己内部的问题之前,原理上我无法仅仅从政治的角度来批判他们。

展开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

第二章 关于近代中国像的重新探讨

第三章 中国的“封建”与近代

第四章 天下与国家、生民与国民

第二部

第五章 作为方法的中国

第六章 津田支那学和今后的中国学

第七章 法国支那学、日本汉学和中国哲学

第八章 写在“儒教复兴”之际

第三部

第九章 被扭曲的近代中国像——洋务与民权、中体西用与儒教

第十章 一个反“洋务”派的记录——关于刘锡鸿

本书主要相关人物表

后记

附录中国如何成为方法 孙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