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中进行过这样的描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通鉴》六十五卷记载赤壁大战“时曹军众己有疫病,初一交战,曹军不利”。说明疫情已波及军中。《曹集诠评》中曹植曾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病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噎,或复族而丧。”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疫病流行的猖獗,染疫之人大量死亡的惨状。《曹丕与吴质书》记载:“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殆尽。言之伤心。”说明当时疫情严重,连官宦贵族亦在所难免。建安七才子中徐轩、陈琳、应阳、刘祯四人死亡。当时许多家庭零落。建安诗人王粲(仲宣)的《七哀诗》对这个时期的惨象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综上可以看出,当时疫情十分严重,人民对于医药之需求十分迫切。仲景“宿尚方术”,且素有拯疾济世的大医情怀。当时灾疫肆虐,其亲属亦深受其害,仲景家族“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群书,写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另外,当时的社会风气亦是仲景发愤著书的原因之一。东汉末年,社会风气颓败,一般士大夫都轻视医学,一味追逐名利,贪恋荣华富贵。张仲景对此极为不满,故痛下针砭,在《伤寒论·序》中言到:“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这些人争名于朝,逐利于市,流浪颠沛于物欲的追求而不顾身命,所谓“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一旦身染重病,就只能“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请巫师祈祷,请鬼神保佑,都无济于事,最终变为“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的异物。这段序文,反映出当时浮躁的社会状态以及人们“信巫不信医”的风气,而这些却发生在灾疫流行的战乱年代。灾疫流行、满目疮痍的惨状促成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