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数学丛书:数学奇趣》:
5.音乐助你工作好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现代专家研究表明:数学、文字与音乐对人的大脑开发大有帮助。据报纸披露,有专家估计,一个人的脑记忆容量,约等于目前世界藏书总量的全部信息,但真正被开发出来的却微乎其微(转引自《中国消费者报》,1995-1-30)。
大家知道,人有左、右两脑,左脑优势在于抽象思维,如数学、文学等;而右脑优势在于形象思维,如记忆、形象、音乐和感知等。但是人们往往重视左脑的利用(如从小培养幼儿数数、背古诗等),而忽视右脑的开发,音乐可以激发右脑中有益于思维、记忆的肽的分解运动,还能促使人脑中传递神经信息的突触大量增加。因此,音乐对于右脑的开发,培养人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很大的好处。
古今中外,许多人都喜爱音乐。我国古代教育都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孔子规定他的学生都必须掌握。在国内外,许多科学家都离不开音乐,关于这一点,有许多故事,下面选介一些:
许多科学家毕生离不开音乐,音乐帮助他们发明创造或工作好,正如开普勒说,他发明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是受了故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的启示。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喜欢音乐,不仅拉得一手好的小提琴,还很喜欢弹钢琴。他发明“广义相对论”是在不断弹奏钢琴的同时悟出来的。爱因斯坦承认:“如果没有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他死后,人们对他的大脑进行切片,发现他脑中的突触比常人(甚至其他科学家)多得多。
据有关资料披露,1971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加拿大物理学家兼化学家格哈德·赫兹堡博士,数十年来从不间断他的音乐练习,他认为音乐打开了他科学研究的思路。
匈牙利数学家波尔约(又泽为鲍耶。J.Bolyai,1802~1860)是第一小提琴手。当他在数学世界里感到单调困倦时,他就回到五彩斑斓的音乐天地里,从音乐天地里找到研究数学的灵感。他深深感到,数学的神秘和音乐的美妙,完全是相融的。数学和音乐是他心灵成长的肥美沃土。
雷垣(1912-2002)是我国现代数学教育家。音乐帮助他走进了数学家的行列。他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了三年音乐后,放弃音乐,转向数学,留学美国获数学博士学位,后成为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自古就有黄钟起度、乐律相系的传统。雷垣教授在美国大学学习数学的同时,仍在音乐系选修了乐理课,向小提琴名师学习,参加音乐系组织的交响队及参加每年5月的音乐会、欣赏世界音乐名家演奏等活动。
雷垣教授终身从事数学研究和数学教学工作,同时又以音乐为业余爱好。他曾做过傅聪的钢琴启蒙老师。他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上,找到了数学与音乐的结合点,使二者相辅相系,并行不悖。
雷垣教授认为:搞数学靠逻辑思维及记忆能力,搞音乐靠形象思维和听觉能力,二者分属大脑两半球。如果处理得好,数学与音乐,可以得到和谐统一,可以开发左右脑功能,并且把音乐欣赏和乐器演奏,作为紧张教学工作的一种精神调剂。所以,他一生除留下教授数学的声誉以外,音乐成为他生命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悦耳的琴声在他的指间飞扬,留下了他的小提琴和钢琴的悠扬韵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