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有人能够察觉他的真实意图
上一位继承人退出历史舞台的这一年,汉尼拔二十六岁。
父亲哈米尔卡去世的那一年,汉尼拔只有十八岁。八年过去了,已经二十六岁的他,在所有方面都已经成熟起来。在西班牙的迦太基人一致推荐他就任总督,宗主国迦太基也同意他担任总督之职。
踌躇满志的汉尼拔上任第二年就计划征服埃布罗河以南的所有地区。西班牙土著居民是未开化的民族,他们的骁勇彪悍远胜高卢人,因此汉尼拔要彻底统一西班牙并非易事。
一年过去了,到了公元前219年,是年二十八岁的汉尼拔开始要把长期以来的愿望付诸行动。当时,罗马和迦太基本国都未觉察这位年轻人的真实意图,直到后来,人们才恍然大悟。
这一年,汉尼拔首先向萨贡托城发起了进攻。萨贡托是港口城市,位于西班牙东岸,与马赛一样,是希腊人入殖后建起来的城市。同样与马赛一样,是罗马的同盟城市。与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的希腊人一样,为了对抗大国迦太基,生活在西地中海的希腊人都与罗马结交,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公元前218年5月,二十九岁的汉尼拔率领全军,全副武装地离开了卡塔赫纳。
生活在后世的我们知道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全过程。但是在当时,只有汉尼拔一个人知道。汉尼拔要率领他的军队一路向北横渡埃布罗河,翻过比利牛斯山脉,进入现在的法国当时的高卢,再渡过罗纳河,横穿法国,最后,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汉尼拔率领大军、带着象队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壮举,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彩重抹的一笔。在其后的二千二百年里广为人知。即使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也有耳闻。
当然,他选择这一冒险的行军路线不是为了博取后人的赞誉。如果只是因为喜欢冒险而冒险,是不可能完成冒险的。既然这样,我们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为什么他要选择这样一条路线?为什么他一定要冒险翻越阿尔卑斯山?
我想,答案是,汉尼拔没有其他选择。
虽说是为了继承其父哈米尔卡的遗志。但是,汉尼拔的终极目标却是打败罗马。以西西里为战场的第一次布匿战争已经证实,在意大利以外的地方作战,不可能战胜罗马。要战胜罗马,战场只能在罗马的土地上,在意大利境内进行。
意大利半岛像一只靴子一样伸向地中海中央。南部与迦太基本国相距很近。无疑,从迦太基出发,在意大利南部登陆最为便利。但是,那里有西西里岛,岛上大多数地方是罗马的行省。而且,第一次布匿战争以后,迦太基和西西里之间的制海权掌握在罗马海军的手中。因此,从这里进入意大利本土几乎没有可能。
那么,从东边进入又如何呢?首先,航海中的风险与航海距离成正比。西班牙和意大利相距太远。其次,即使顺利通过西西里附近的海域,后面还有意大利南部的海港城市及“罗马联盟”同盟国的海域。即使成功穿越所有这些海域,进入了亚得里亚海,同样还有危险存在。因为,罗马已经把希腊西岸的伊利里亚地方纳入了势力圈,遭遇罗马海军的概率非常高。
此外,从西班牙横渡西地中海也可以到达意大利。但是,从西侧进入意大利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因为,撒丁岛和科西嘉岛都是罗马行省,虽然战斗力不强,但是,罗马海陆军常驻这两个岛上。如果只有五六艘船,或许可以顺利通过。但是,运送大军的船队,无疑会多达数百艘船。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庞大的船队可以顺利从罗马海军的眼皮底下通过。
公元前218年的时候,罗马在意大利东、南、西三面的防线几乎像铜墙铁壁一样坚不可摧。
从北方进入意大利是唯一可行的路线。但是,这条进攻路线不仅漫长而且困难重重。需要横穿辽阔的法国,翻越阿尔卑斯山。而且,生活在这一带的原住民高卢人虽然不是罗马人的友邦,却也不是迦太基的友邦。
当然,这条路线也有有利因素。当时,罗马防线虽然已经扩张到了波河,却尚未巩固。而且,皮亚琴察和克雷莫纳的殖民地建设虽已完成,但是,与旧防线相连的公路尚未铺设。此外,生活在这一带的高卢人虽然和罗马签署了和平条约,那也只是战败后的权宜之计。他们并没有享受到“完善基础设施”所带来的“罗马化”的恩泽。因为,这里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才刚刚开始。更何况,他们并非心甘情愿地被罗马所保护。
汉尼拔在意大利北部看到了突破罗马防线的可能性。
我想,汉尼拔应该清楚,虽然翻越阿尔卑斯山难关重重,代价很大,但不是不可能。只是,当时的罗马人想不到这一点。
后面还会讲到,与同时代的人相比,汉尼拔之所以拥有出色、超常的判断能力,是因为他知道情报的重要性。可以断定,他早就知道生活在意大利一侧的高卢人和生活在法国一侧的高卢人,经常赶着家畜往返于阿尔卑斯山两侧。数年前,与罗马军交战的高卢军中,有一部分高卢人就来自罗纳河一带。汉尼拔要做的就是当地高卢人平常在做的事情。只不过他的规模更大——他要率领大军,还要带着大象。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虽然冒险,却是在经过冷静观察和谋划之后实施的一次大胆行动。
现在的我们能够对汉尼拔的这次行动了解得一清二楚,这得益于当时有记录员随行。或许,这一点他是向亚历山大帝学的吧。
担任记录员的是汉尼拔的希腊语教师,一个叫西勒诺斯的希腊人。
同一时期,罗马也有一个记录员。他是罗马元老院议员费边?皮克托,与汉尼拔同时代的人。
这两人的记述没有留存至今。但是,古代有人看过他们的记述。汉尼拔四十六岁那年出生的希腊人波利比乌斯和二百年后的罗马人李维的作品都参考了这两人写的原始史料。根据他们的记载,汉尼拔离开西班牙的根据地卡塔赫纳时,军队的组成是步兵九万人、骑兵一万二千人和大象三十七头。
与此同时,汉尼拔派出二万士兵前往迦太基本国,在西班牙留下一万二千名步兵和三千名骑兵以及二十一头大象。对他来说,西班牙是他的第二故乡,比迦太基本国还要重要。他把守卫西班牙的任务叫给了二弟哈斯德鲁鲍尔,让小弟马可尼与自己率领的远征军一起远征。
九万名步兵加一万二千名骑兵的规模应该说非常庞大。骑兵以非洲的努米底亚人为主,步兵是非洲的利比亚人和西班牙人的混合军,比例为二比一。除了将官,全体士兵都是雇佣兵。这一点,汉尼拔完全遵循了迦太基军的作战传统。
但是,这位年仅二十九岁的年轻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自己可以把所有人都带到意大利,也没有想过要把所有人都带去。这是一次深入敌后的行军,军粮供应是最大的难题。事实上,过了埃布罗河,汉尼拔已经留下一万名步兵和一千名骑兵,守卫比利牛斯山至埃布罗河的地区。同时,他还慷慨允许不愿去遥远意大利的西班牙士兵回家。像这样,汉尼拔在行军途中,同时选拔精锐士兵。翻过比利牛斯山脉,进入法国境内时,他的军队还剩步兵五万人、骑兵九千人以及大象三十七头。
……
展开
当处理和对手的“差异”时,认真考虑这种“差异”究竟是什么。
通过与对方的不断沟通、对话来了解为什么自己会和对手产生这样的差异。
自己不仅从对方的“差异”中学习到新的东西,还试图为超越这种“差异”找到双方的共同点。
——《日本经济新闻》
在古罗马从共和制进入到帝制的阶段里,恺撒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理想中的社会成为现实。而我们后人则从罗马之后多民族、多文化融合并伴随着法律而创造的一段和平、安定历史中,目睹了恺撒理想的实现。
——《读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