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特色:
1.《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不可不读的史学经典名著!书中随处可见精辟的论断与绝妙的分析。譬如: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何以革命不是削弱了政府权力,而是极度加强了政府权力?
2.法国大革命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洞察中国当下的困境,凝聚中国改革共识。每个人都可自行思考:托克维尔所描述的200多年前法国大革命前夜,与今天的中国是否相似?从法国大革命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东西?
3.《旧制度与大革命》对民主直通独裁的洞察,与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有异曲同工之妙。《乌合之众》揭示了民主直通独裁的心理机制,而本书则提供了民主直通独裁的历史个案。
4.继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之后,又一本由高层发起的倡导阅读的西学经典。本书话题性更强、时政性更强,大革命的利弊引发人们思考革命与改革的关系。关心中国命运的人必读。
5.易纲、许小年、任志强、雷颐、朱学勤、秦晖、何兵等强烈推荐,微博自发持续热议。中国政、商、学等各界精英热读。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一部经典之作。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法国大革命似乎要摧毁一切旧制度,然而大革命却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情感、习惯、思想,一些原以为是大革命成就的制度其实是旧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作者除了对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与后果提出了一种开创性的解释之外,还提出了许多引发后来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思考与探索的现象与问题,例如,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等等。
尤为可贵的是,作者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作者阅读和利用了大量前人从未接触过的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等。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第 一 编
第一章 大革命爆发之际,人们对大革命的认识五花八门
法国大革命比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件事情都能提醒哲学家、政治家们要谦虚谨慎;它比历史上所有的事情都更伟大、影响力更深远、更酝酿成熟却无法让人提前明了。
就连伟大的天才弗里德里希,也没能提前感知到这场即将到来的革命。他之前虽然接触到了,但却视而不见。不仅如此,他在没有预感到大革命时,就是遵照大革命精神行事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是大革命的先行者,甚至已经成为大革命的代言人;在大革命迫近时,他依然没有看出任何蛛丝马迹;而当大革命终于爆发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它与历史上其他的所有革命完全不同,它表现出了崭新而独特的面目,人们在此之前几乎没有察觉。
在国外,大革命成为了举世瞩目的事件:它使得各国人民心中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新时代处处存在并且即将来临”的观念,一种改良与变革的朦胧希望,只是谁也预测不出大革命究竟是什么样子。各国君主和大臣也缺乏这种使人民一见到大革命就骚动不安的模糊预感。最初,君主和大臣认为革命只不过像是一场周期性发作的疾病,每个民族都不具备抵御它的体质,它唯一的作用是能够为邻国的政治开辟出新的领域,再没有其他后果。如果他们偶然不小心说出了大革命的真谛,那也不是刻意那样做的。
1791年,德意志各国君主聚集在匹尔尼茨,公开宣称法国君主制面临的威胁确实是欧洲所有旧政权的共同威胁,它们与法国同样面临着危机。但是实际上,他们自己却丝毫不相信这番话,根据当时的秘密文件:他们这么说只不过是巧立名目以遮掩他们的意图或者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粉饰自己而已。
对于他们来说,法国大革命不过是一次刻意从中渔利的地方性事件罢了。因而基于这种思想,他们全面准备,密谋策划,以至于结成秘密联盟。眼看着猎物近在咫尺,他们便争夺起来,既分裂,又接近。他们的准备不可谓不全面,却唯独没有料到即将发生的事。
英国人对本国的历史记忆十分深刻,他们长期实行自由的政治制度,因而有着丰富的见识和经验,透过厚厚的帷幕,他们的确看到了逼近的伟大革命的面目;然而他们也未能认清它的形势,不清除法国革命即将对世界的命运以及英国的命运产生怎样的影响。大革命快要爆发之时,阿瑟·扬正在法国游历,他认为这场革命已刻不容缓,对于这场革命的意义却同样一无所知,甚至认为大革命的后果会加强某些阶级的特权。他说道:“如果这场革命能够给予贵族更优越的地位,那么我想,它就弊大于利。”
自从法国革命爆发,辉格党的领袖伯克就开始敌视革命,可是在某些时刻连伯克对大革命也没有确定的认识。起初他认为,大革命将削弱法国,乃至灭亡。他甚至判定:“可以确信,法兰西人民那骁勇好战的能性格长久消失,甚至会永远消失,随后而来的一代会像一位古人所说的:‘我们曾听说,高卢人古时曾以武力著称。’”
远距离比近距离在判断历史事件时更为准确。在法国,大革命即将爆发的前夕,人民并没有明确认识到革命即将成就的事业。在大量请愿书中,我只找到两份内容是表达了人民的某种惧怕心理的。人们害怕的是王权——或者说是当时所称的宫廷——继续保持压倒性优势,除此之外,三级会议的表现不仅懦弱不堪,持续时间也非常短,令人担忧。人们害怕王权会对他们使用暴力。贵族对此尤其惧怕不安。许多请愿书写道:“御前卫队应宣誓——绝不会把枪口对准公民,哪怕发生骚乱或暴动。”只要三级会议得以自由召开,一切弊端将清除干净;要实行的改革工程固然巨大,可是并不困难。
然而,法国革命在沿着自己的轨道进程发展。随着大革命这个魔鬼的头部逐渐露出,它那奇特恐怖的面孔显露出来:大革命摧毁了政治机构,紧接着废除了民事机构,变革法律以后,进一步改变了风气、习俗,直至语言也被重塑;重塑了政府的组织结构之后,又动摇了社会基础,对上帝自身的最终清算似乎也即将到来。这场大革命很快便跨越了国界、飞出了国界,和那些前所未闻的各种手段、新的计谋、致命的准则,以及皮特所谓武装的舆论,一同冲击着诸帝国的阻碍,打碎一顶顶王冠,蹂躏一个个民族,甚至于还有这样的怪事:它甚至把这些民族拉拢到了自己这边!伴随着这些令人惊叹的事件的爆发,人们的观点也发生了变化。欧洲各国君主和政治家最初视为各民族生活中的常事,摇身一变成为新事,它甚至与世上已经发生的一切截然对立,可是它又如此普遍、恐怖以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以致面对这种现象,人类的理智却束手无策。一些人甚至认为,它的闻所未闻的威力好像自生而且永存,人们无法阻止它运动,它更不会自动停止,它将把人类社会推向最终的分崩离析。许多人认为大革命是魔鬼显灵于世。
1797年,德·梅斯特尔先生便说:“法国革命具有恶魔的特点。”不同的是,另一些人则在大革命身上寻找到了上帝的福音,它不仅要创造法兰西的新面貌,而且要让世界焕然一新,甚至可以说要创造出一种新人类。在当时的一些作家身上,都有这种带着非常浓厚宗教色彩的惊恐心理,好比当初见到蛮族的萨尔维一样。伯克继续阐述他的思想,惊呼道:“法兰西何止是丧失了旧政府,简直丧失了一切政府,与其说法兰西最终会成为人类的灾难与恐怖,不如说它快要成为屈辱与被世人怜悯的对象。但是,从这座被谋杀的君主制的坟墓中,却蹦出来一个丑陋的庞然怪物,它超出了人类全部的想象力。这个丑陋的庞然怪物直接奔向目的地,不惧危险,不会因为后悔而停步;它无视一切固有准则,无视一切常规手段,谁要是不理解它的存在,便会被它打倒在地。”
法国革命确实像当时的人们所感知的那样截然不同吗?确实像他们所说的那样离奇古怪、那样颠倒乾坤吗?这场奇怪而可怕的革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它深藏在地底的真正特点是什么?它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它具体摧毁了旧的什么?它又创造了新的什么?
目前看来,研究和论述这些问题的时机已经完全到来,今天我们所处的确切地位正好能使我们完美地观察和判断这个伟大事物。虽然我们离大革命已相当遥远,我们只能轻微地感受那种令革命参与者眼花缭乱的激情;但同时我们离大革命仍非常近,因而我们能够深入到指引大革命的精神中去加以理解。过不了多久,人们就很难做到这点了:因为伟大的革命一旦成功,产生革命的原因必然很快消失,革命由于其本身的成功,反而变得不可理解了。
……
第一编
第一章·大革命爆发之际,人们对大革命的认识五花八门
第二章·大革命的根本与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摧毁宗教权力和削弱政治权力,这与过去人们认为的有差别
第三章·作为一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大革命的原因何在
第四章·为什么全欧洲都有完全相同的制度,为什么它们又都处于崩溃的边缘
第五章·法国大革命有哪些特有的成就
第二编
第一章·封建权利为什么在法国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让人民感到憎恶
第二章·中央集权制并不是像人们说的那样是大革命和帝国的产物,它其实是旧制度的一种表现
第三章·现在的政府管理监督乃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
第四章·行政法院和官员负责制是旧制度的体制
第五章·中央集权制如何进入旧政治权力并取而代之,而不被摧毁
第六章·行政风格在旧制度下的体现
第七章·法国如何成为在欧洲各国中,其首都取得压倒外省的重要地位,并吸取全帝国的精华的国家的
第八章·在法国人们彼此变得极为相似
第九章·彼此极为相似的人为什么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个个陌生的小团体,并互相漠不关心
第十章·政治自由的毁灭与各阶级的分离,以怎样的弊病导致了几乎所有旧制度的灭亡
第十一章·旧制度下自由的分类及其对大革命的影响
第十二章·在文明各方面的进步中,为何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竟比13世纪还差劲
第三编
第一章·18世纪中期,文人为何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
第二章·非宗教倾向为什么在18世纪的法国人身上成为流行时尚的激情,它对大革命的特点有何影响
第三章·法国人为什么先要求改革,后要求自由
第四章·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那为何繁荣却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第五章·减轻人民负担却成了激怒了人民的缘由
第六章·政府对人民的革命教育的几条措施
第七章·一次巨大的行政革命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的成因及结果
第八章·大革命从既在事物中自动产生的原因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王岐山
这部小书几经检验,自成一家,已成为研究法国18世纪、特别是大革命历史的必读著作,称之为一颗“史学珍珠”亦不为过。
——张芝联
这本书分析了旧制度和大革命的关系,分析了在长期愚昧,实行愚民政策,或者极端制度的国家是如何产生大革命的。它分析了社会公众心理、大革命的原因以及大革命以后的破坏力。
——易纲
托氏试图说明,为何大革命没有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先的英国爆发,也没在落后的普鲁士(德意志)爆发,而是出现在向现代社会转型半途中的法国。用今天的语言讲,若政治、法律、社会的改革不能同步跟进,中等收入陷阱很可能演变为中等收入危机。
——许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