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饮食保健方面有丰富的理论,而实践也证明:药食同源,食物也是药物,性味各有宜忌,合理运用不仅能治病,还可保健和养生。
饮食与营养对人类的健康影响很大,在当今节奏较快的生活压力下,人们学会掌握科学合理的饮食保健原则是使自己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与气候相应饮食的原则
人们应该根据季节气候来安排自己的饮食。天有四季,日有黑白,地分东西南北。气候、季节的变化和人们各方面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根据季节安排饮食,这就是天人相应的原则。
一般来说春季宜升补,夏季宜清补,秋季宜平补,冬季宜滋补。
中医讲:秋冬需养阴,春夏需养阳。因为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冬天多无事,需静养;养阴可降低新陈代谢,使储存大于消耗,对夏天的损失进行调整修补,储备能量待春夏消耗。而且阴能转阳,阴足才能持久抗寒。春夏季机体新陈代谢加快,饮食中生冷食物较多,阳气外溢,较易损伤,所以要养阳。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与古代农业社会不一样,冬天不再静养休息,而是一年四季不停地忙于工作,参与竞争。所以,现代人喜欢秋冬补阳,抗寒、增强活力,而夏天多补阴,清热、降火。
其次,我们人类还受到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东南西北地理变化以及生存条件状况、饮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饮食宜忌方面,同样也要综合考虑,因时、因地制宜。如:炎夏之季,适宜服食清凉、生津、止渴、除烦、解暑的食物,忌吃温热上火、辛辣肥腻、香燥损阴的食物;到了寒冷的冬季,又宜多吃温补助阳之物,忌吃生冷大寒之品。北方天寒,宜食温补;南方多火,宜吃清淡。
天气炎热,人类具体的饮食原则:
1.要补钾。
人在热天出汗多,随汗液流失的钾离子也比较多,易造成人体出现低血钾现象,防止缺钾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钾的食物。
2.饮食以清补为最佳。
如:鸭肉、虾、鲫鱼、瘦肉、香菇、银耳、薏米等清淡,具有滋阴功效的食品。
3.注意补充盐分和维生素。
应多吃黄瓜、番茄、西瓜、豆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脏、虾皮等,亦可饮用一些水果汁。
4.不可过食冷饮。
天气寒冷,人类具体的饮食原则:
1.多吃高蛋白动物型食物。
冬季中,人们的热量消耗很大,可多吃高蛋白动物型食物,如:热性的羊肉、狗肉,中老年人还可用药物进补。
2.要多补充含蛋氨酸和无机盐的食物,以提高机体御寒能力。
如:芝麻、葵花籽、酵母、乳制品、叶类蔬菜等。天寒人怕冷,与人类饮食中无机盐含量多少有关系,应多摄取含根茎的蔬菜,如:胡萝卜、百合、山芋、藕及青菜、大白菜等。
3.适当补钙,这样也可提高机体御寒能力。
可食含钙较多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虾皮、海带、发菜、芝麻酱等。
4.多吃些富含维生素B2、维生素A、维生素C的食物,以防口角炎、唇炎、舌炎等疾病的发生。
寒冷天气使人体氧化功能加强,机体维生素代谢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容易出现诸如皮肤干燥、皲裂和口角炎、唇炎等症。在饮食中要及时补充维生素B2,多吃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鸡蛋、牛奶、豆类等食物;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南瓜、红心红薯等;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
一般情况下中老年人冬天还是以静养为主,适当补阴,夏天注意适当补阳为好,这符合生物钟规律。因为老年人生活自由度大,自己易掌握,而年轻人社会竞争激烈,不能自主。民间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冬天人活动少,消化功能差,易内热郁积,萝卜微凉,可健胃消食,清热解毒。夏日生冷食物多,易损脾胃,生姜微温,有暖胃肠、解毒等作用。但要注意,补阴补阳还是要以机体状况为依据,季节是考虑的其次因素。
饮食宜人的原则
《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其内涵说明了以下两点:第一,每种食物都各有作用,不能互相代替,饮食要多样化,食不厌杂;第二,多种粮食作物和多种蔬菜是生存的基本食物或主食,而肉类和水果是有益于健康、使人强壮的辅助食物。
既要了解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功用,又要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素质、性别年龄、疾病属性,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饮食的宜忌。这就是因人因病、辨证择食,这就叫饮食宜忌的辨证观。
阴虚体质者,宜吃那些有滋阴生津作用的清补食物,忌吃香燥温热的上火温补食品。而阳虚体质适宜吃温热补火的温补食物,忌吃大寒生冷的损阳食品。健康女性在月经期间切忌服食寒性、凉性食物和各种冷饮,男性阳痿之人又适宜吃些温补壮阳之品。最常见的感冒患者,若属风寒感冒,可以多吃些辛温散寒的生姜、葱白、红糖、紫苏等食物;属风热感冒时,适宜吃些绿豆、薄荷、菊花脑、荷叶、金银花等凉性食品。
全身调理的原则
所谓全身调理原则观念,是指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各个组织器官之间在结构上是紧密联系的,在功能活动上是密切协调的,在病理变化上是相互影响的。绝不可只看局部,不看整体。如:在生理上,肝开窍于目,瞳仁属肾,肝肾同源,肾水能滋肝目。在功能上,肝藏血,肾藏精,目得血而能视。在病理上,肝肾不足,容易形成目暗夜盲。所以,虽然是夜盲暗目、视物昏花的眼睛局部病证,在饮食宜忌上则宜吃有补益肝肾、养肝明目作用的猪肝、鸡肝、桑葚、枸杞子、首乌粉、黑芝麻等食品,而忌吃辛辣香燥、助火伤阴的刺激性食物。
讲究食性的原则
所谓的食性指的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食物归经和配伍禁忌等。四气又称四性,指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属性。其中,凉与寒类同而次于寒,温与热类同而次于热。另一种性质平和者称平性食物。一般来说,寒凉食物如苦瓜、西洋菜、西瓜、雪梨、绿豆、豆腐、苋菜、白菜、青瓜、莲藕、柿饼、兔肉、田鸡、甲鱼等,多具清热、泻火、解毒作用。温热食物如酒曲、生姜、大葱、韭菜、芫荽、胡萝卜、荔枝、红枣、饴糖、砂糖、狗肉、牛肉、鹿肉、鸡鸭肉、鲫鱼、海虾等,多具温阳散寒作用。平性食物如粳米、糯米、黑豆、豇豆、黄豆、山药、南瓜、花生、猪肉、银鱼等对热证和寒证都可配用,尤其对那些虚不受补、实不敢泻的病人更为适宜。
因人体而宜的原则
因人体而宜的原则就是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安排饮食的原则。
中医用阴阳来划分人体:热为阳,冷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快为阳,慢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火为阳,水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阴阳对立,阴阳依存,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衍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平衡。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就会导致疾病。食物也有阴阳,可以帮助调节人体阴阳。例如,当机体心率快、血压高、新陈代谢强、兴奋性高,自己难以控制时,可以认为阳大于阴,阴阳平衡失调,需要食用一些补阴食品。如果心率慢、血压低、新陈代谢弱、兴奋性低、精神不振,可以认为阴大于阳,阴阳平衡失调,需食用一些补阳食品。但有时也要看具体人,有人虚不受补,要阴阳双补,细细调养;有人则因实泻之,才能保证阴阳平衡。
中医讲:人体有心、肺、脾、肝、肾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其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肝属木(火克金生土,金克木生水,水克火生木,木克土生火,土克水生金)。传统医学还找出了食物与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根据不同脏腑功能情况,调整饮食。如肝阳上亢,可以吃蛇、甲鱼、蟹等清热去火入肝的食物。再如,老年妇女多有肾阴不足,用枸杞则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老年男性往往肾阳虚,则可用黄鳝、动物鞭补肾阳。脏腑功能多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缓和一点即“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根据上述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关系)。平常多采取“强肾健脾”的进补原则,因为肾为人之本,脾主吸收运化。
注重五味之效的原则
五味指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另一种其味不偏不倚的食物称淡味。《黄帝内经》中讲:“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酸味食物如青梅、石榴、山楂等,有收敛固涩、涩肠止泻的作用。
苦味食物能燥湿、清热、泻实。
甘味食物能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食物性味。
辛味食物有发散、行气止痛的作用。
咸味食物能软坚散结、滋润潜降。
淡味食品能渗利小便等。
中医饮食疗法中有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孕妇老幼宜淡味、热性疾病宜苦味、清泻宜淡味、滋补宜甜味之说。
气功与饮食相辅相成的原则
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益寿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和动作。气功是养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它能解决心理问题,其中还包含保健饮食文化内容。如:静功要求吃素食和行气宁神的食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