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沙漠(干燥)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闭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c左有。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自然植被是荒漠。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一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为典型。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华北、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冬夏盛行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对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陆性特征。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以西欧为典型。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海洋调节作用显著。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这里距海洋远,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相当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冬季还受到冰洋气团影响。冬季漫长严寒,暖季温凉短促;降水量少,相对集中在夏季,蒸发弱,为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极地苔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终年严寒。最热月平均气温1℃-5℃,降水少,蒸发弱,云量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藓、地衣类)。
冰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部。全年非常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为全球气温最低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9℃-35℃,北极地区-22℃以下,全年多暴风雪。
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引起注意的。气象观测表明,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百年来平均气温虽然经历了冷一暖一冷一暖两次波动,但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这期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4℃-0.8℃。
气温上升,会使极地的冰雪和山地冰川融化,导致全球的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也威胁着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关于气候变暖的原因,科学家认为,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二氧化碳对大气有保温作用,称之为温室气体。人类—方面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减少了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结果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气温也就随着升高。
哥本哈根会议
哥本哈根会议是指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主题:达成一项新协议,将温室气体减排工作衔接上《京都议定书》,全球用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参加该次联合国气候会议,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哥本哈根会议的目标是在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方面取得积极成果,重点是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做出明确、具体的安排,一是要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应当承担的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确保未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承担可相与比较的减排承诺;二是作出有效的机制安排,以确保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建设支持和技术转让的承诺;三是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帮助的情况下,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根据本国国情采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