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是东野圭吾的成名作,以绝对优势摘得日本推理小说界重要的新人奖——江户川乱步奖,并获周刊文春推理小说榜年度首位。正是《放学后》的成功,使东野圭吾决心走上专职写作的道路,才使得后来写出《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成为可能。
◆在《放学后》中,东野圭吾关注人性、擅长转折的特征已展露无遗。结构精巧细密,谜题设计出色,既有青春的欢笑与忧愁,也有人性的幽微与黑暗,从多角度直击日本社会问题,更给人以警示:当美丽、纯粹、真实的事物被破坏,重视的回忆和梦想被摧毁时,恨意便开始萌发,恣意蔓延开来。
◆《放学后》也是东野圭吾早期本格推理的代表作品。当时的东野圭吾曾说:“我喜欢的设定就是密室和密码,这些所谓古典式的小道具让人深深沉醉,纵使会被读者认作落伍,我仍将继续沉湎其中。”
我在清华女中教数学,我是一个男教师。在这所学校里,有人喜欢我,有人恨我,有人想杀我。
星期六早晨,车站月台上,有人突然从旁撞来,我险些跌落铁轨;
星期一放学后,我游完泳进入淋浴间冲洗,差点中机关被电死;
星期二放学后,一盆天竺葵从教学楼三层坠落,直直砸向我头顶;
星期四放学后,一个老师被毒死在我常用的更衣室,他是替我而死?
悚然之间才明白,我似已无路可逃。
“不可能!”站在我身旁的堀老师大声说,“我明明锁上了。上锁是我的习惯,不可能忘记。”
“老师认为是锁了,但事实上并没锁。”
堀老师想出语训斥,我制止了她,问:“怎么回事?难道锁有什么机关?”
雅美摇摇头回答:“如果有机关,警察早就查出来了。不用机关也有办法。”
她从手里拿着的纸袋中取出一把锁,是她刚才去传达室借来的。
“这把锁和当时用的那把一样,现在,和当时一样,假设在堀老师来到之前,这把锁挂在门上。”说着,她把锁扣在门上的扣环,咔嗒一下锁上,“这时,男更衣室当然能进出。现在堀老师带着钥匙来了。”
雅美把钥匙递给堀老师:“假设我是凶手,为了不被您发现,躲在更衣室角落里。”她说着躲在更衣室拐角,只露出头来:“老师,对不起,请您像那天一样把锁打开,走进更衣室。”
堀老师有点犹豫地看着我。
“就照她的话做吧。”我说。
堀老师勉强往前走去。在我们的注视下,她用钥匙将锁打开,取下锁打开门,又把锁挂在门扣环上,进了更衣室。这时雅美走出来,从纸袋里拿出另一把锁,和挂在门上那把一模一样。我不禁“啊”地叫了一声,因为已经明白阴谋是如何完成的。
雅美取下挂在门扣环上的锁,换上自己手里的锁,然后冲着屋里说:“可以了,请出来把门锁上。”
堀老师一脸诧异地走出来,在众目睽睽下关上门,锁上挂在扣环上的锁。看到这儿,雅美面对大家说:“各位都明白了吧?堀老师锁上的并不是原来的锁,而是凶手换掉的锁,真正的锁在凶手手中。”
堀老师一脸莫名其妙,问雅美:“这是怎么回事?”雅美又仔细解释了一遍。
堀老师听完佩服地说:“原来是这样。我开锁后有个坏习惯,喜欢把锁挂在扣环上,恰好被凶手利用了。”她的表情有点沮丧,大概是认为自己也有一部分责任。
“没错。所以,凶手一定是知道堀老师有这种习惯的人。”雅美的语气透着自信。
“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大谷问。虽被业余侦探抢了先,他的声音仍出奇地平静。
雅美认真地看着警察,嘴角浮出微笑,慢慢地说:“我原来不知道,刚才才明白。但我确信堀老师有这样的习惯,否则,密室之谜绝对无法解开。”
“哦,你可真是料事如神呀。”大谷的话听起来有点讽刺的意思。他接着问:“凶手后来的行动是怎么回事呢?”
“接下来就简单了。”雅美说着,拿出另一把钥匙打开门上的锁,“打开锁后,凶手在男更衣室里和村桥老师见面,设法骗他服毒后,用木棍顶住门,再翻墙从女更衣室逃走。当然,这时……”她拿出另一把锁,“门上挂的是原来的锁。这样,更衣室就成了天衣无缝的密室。”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东野圭吾带来的势如破竹的狂飙,使他成为作家中的作家。
——读卖新闻(日)
◆东野圭吾是集以往前辈之大成的悬疑大师。
——《南方周末》
◆东野圭吾以简单质朴的语言不断诉说人性的隐恶与自赎,是其作品迷人且匠心独具的部分。
——《新京报》